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摄政王他又脸红了> 第192章 第192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2章 第192章(1 / 3)

又过了两日, 集会正式开始。

杭絮大早上起来,算算日子,发现今天正好是十二月三十一, 按中原的日历, 是除夕。

除夕是每个中原人都要过的, 纵使是在最北端的延风城,不论天气如何寒冷, 除夕总要过得热热闹闹。

但草原人不过除夕, 这一日对他们来说,普普通通, 与常日无异, 若非集市开张,或许没多少人想要出来。

晴了好几日,今天落了雪,索性不大,飘飘扬扬的小雪片,对科尔沁人来说,可以忍受。

因此帐子东面的集市,从早上开始就挤满了人群, 摩肩擦踵, 人头攒动, 若前日的道路还算通畅,那么今日便是挤得看不见自己的脚尖。

杭絮走到最外围, 看了眼里头的景象,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算了,反正有人来汇报,自己还是不去实地考察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 雪越下越大,温度也渐渐降下来,杭絮估摸着人少,这才拉着容琤去看。

一到集市,才发现人流还是拥挤,只是不像上午一样,多成那个程度。

她牵着容琤,瞅准一个空,挤了进去。

纵使此处是露天,里面比起外头,还是要温暖不少。

来往的客人虽不似上午一样多,但各处的摊子还牢牢摆在原地,商人们点起油灯,支起帐篷挡雪,怀里抱个暖炉瑟瑟发抖,仍坚守在原地,不想放弃一桩生意。

杭絮把斗篷的帽子戴上,在各个摊子前看来看去。

她看过商品的名录,但许多商品来自南方和海边,她从未见到,直到见过才能一一将名字和外表对应上。

容琤跟在她的后面,停下来的时候,便低声向商人询问一些买卖的细节。

两人这样一路看一路问,消磨时间倒是很快。

而这时候,杭絮也发现集市有这么多客人的原因。

这些买商品的人中,有一部分是中原的面孔,说话还是延风城的口音。

想到延风城据此不过二十里,事情便明了。

集市开放的消息不知怎的传到了延风城,他们趁着日子赶到科尔沁,也来看看新奇的商品。

杭絮看来看去,发现

商品的种类虽多,但占量最大的,还是各种布料,其中布料中又以丝绸为众。

这些布料在宁国是极常见的货品,就算丝绸贵了些,一些棉麻也是人人可穿,但在这里,每一种布料都能让科尔沁人发出惊叹。

他们捧着水一样光亮柔滑的布料,爱不释手,就像阿布都刚来京城时所说,在他们看来,这些丝绸像是用水织成,比女人的皮肤还要柔滑。

在一个颇大的摊子前,杭絮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看着。

这个摊子十分奇特,上面不是茶叶、不是玉器,而是一筐又一筐的粮食。

摊主用死记硬背的北疆语高声叫喊,“水稻、小麦,红薯,中原人吃的粮食,蒸起来香喷喷!”

他的话音虽生硬古怪,倒也吸引了不少驻足。

许多人还真买了一小袋,带回去想要蒸着试试。

杭絮看了一会儿,正要离开,余光瞥见一个人影,忽地停下脚步。

卖粮食的摊子前,一个中年男人弯腰拣了一粒水稻,剥开外面的稻衣,放进嘴里嚼了嚼,他的眉头微皱,像是在评判水稻的味道。

杭絮想了一会儿,方才记起来,这个在雪灾后指挥众人抢救的男人,哈萨可汗面前的重臣,叫作苏德。

苏德又捏起一粒稻谷,问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

他用的是中原话,生硬极了,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不过还算标准,摊主一下便听懂了。

“这个,就叫水稻,水、稻,在水田里长的。”

“长在水田里?”

“对对,水田里。”

“一亩能产多少斤?”

“这,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有两三百斤,收成不好的话,就只有一百五十斤了。”

“此物,在草原,可否能种植?”

“草原上种水稻?不行不行。”

商人连连摆手,显然对种植一事十分精通。

“种水稻要水的,就草原上这天气,不说灌浆,浇水,就这薄土,种不了几茬就要变成沙子。”

商人说得头头是道,话音一转,忽地抓起另一个框里的粮食。

“你要不试试这个,小麦,一样

能吃,亩产两百斤,北方长的,在草原上说不定也能种得活呢!”

苏德接过小麦,也嚼了嚼,然后指指那一筐小麦,“这一筐,我买了。”

“什么,好嘞!”

摊主没有一点疑问,立刻跳起来,“这里面一共一百一十斤,我算你一百斤,一斤二十文。”

他伸出右手,手掌朝上,“一共二两银子。”

苏德挥挥手,旁边一个垂头的下人上前,翻出两枚碎银子,递给商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