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就因为这事, 他记恨上我爹了!”
“仲武没有亲朋好友,在铁器店干了大半年,掌柜也只知道他的住址,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 我查了好久才查到这些。”
“我爹明明知道仲武的这些事, 还借钱给他治病,为什么不把它们说出来?”
“要是当初他说出来……”
杜津远咬紧了牙。
如果杜羲纬把仲武以往的劣迹说出来, 推脱成对方的怀恨在心, 恶意陷害,至少可以洗清自己的一部分罪责, 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关进天牢。
“或许是起了爱才之心, 毕竟你也说过,他是兵器司锻造手艺最好的铁匠。”
杭絮说罢,杜津远忽然把杯子狠狠掷到桌子上。
“他怎么这么傻,包庇这个恩将仇报的小人!”
“杜侍郎看错了人。”
杭絮扶起茶杯,给两人各倒了一杯茶水。
“不过幸好发现得不算晚,还给了我们补救的机会。”
她的眉眼沉静,让杜津远的怒火渐渐平息下来。
“但是只知道这点东西,还不够。”
杜津远抬起头:“还需要什么, 我去查。”
“仲武被革职后, 还有没有跟杜侍郎有过来往, 他是怎么拿到杜府玉佩的,还有新式武器的设计图, 那些印着杜侍郎印章的信,又是怎么回事。”
对方愣住,随即点点头道:“对……这些才是重点。”
“若是去问仲武,他定然不会轻易吐露消息。”
“那只能问我爹了, 可他在天牢里,我怎么可能见得到。”
杭絮抿了一口茶水,这确实是个难题。
如今柳阳景勉强跟她站在同一个阵营,若是杜羲纬被关在大理寺,估计让杜津远见一面不是难事。
可杜羲纬在守卫最森严的天牢,想要进去,必须要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三人的同意才行,光凭柳阳景一人,显然不够。
但用脑子想想也知道,另外两人怎么会同意杜羲纬这个叛贼与儿子见面。
“对了!”杜津远忽然站起来。
“那个大
理寺卿说过,要让我去劝我爹说出口供,只要我同意了,肯定能见到他。”
杭絮抬头,她也想起来了这件事,柳阳景说的时候没有避讳自己。
“可到时候他一定会在旁边,记录我们的交谈,这些问题也问不出来。”
杜津远语速有些快,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线索,却败在这一步上,实在让人焦躁。
“这倒不一定。”
杭絮若有所思,“我们明天一起去趟大理寺。”
-
天色尚早,杜津远也不急着走,杭絮权当他不存在,继续看着书。
他斜眼瞧见对方在凝眉读书,随口问道:“你在看什么,那么认真?”
杭絮把书立起来,泛黄的封皮印着《朱文刻法详解》几个大字。
“想从这方面看看,能不能找出点线索。”
她不懂篆刻,看这些书实在让人头痛,却仍要硬逼着自己看下去。
看了这几日,她确定了一件事:
像杜羲纬那样,在沉木上雕刻而成,纹路繁杂细密,粗细不一的印章,就算根据纸上的印纹重新仿制一个,也绝不可能让仿品和正品印下的形状一模一样,线条完全重合。
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两枚印章的印纹一致,那就是将印章放在蜡油中倒模,待蜡油凝固,便能得到一个完全相同的形状。
简而言之,他们并非从某处得来杜羲纬的信件,根据印纹仿制,而是短暂偷拿到了印章,用蜡油倒模仿制了一个。
这些只是杭絮的猜想,但也唯有这个可能,才解释得通那些印着纹路的反叛信。
杭文曜的印章是杜羲纬赠送的礼物,自从拿到后,那些印章一直被保存在杭府书房,从未经过他人之手。 因此现在要查明的,就是印章还未被送出时,是否有人在杜羲纬的书房偷拿过印章。
杜津远听完这些,着实是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结结巴巴道:“你、你竟想了这么多。”
“随便想想罢了,不过要麻烦你见杜侍郎时,多问几个问题。”
他郑重道:“我记住了。”
“对了,我还忘了件事。”
杜津远一拍脑袋,从袖子里掏出一个
卷轴。
“上次你不是让我根据放债人的描述,把跟在仲武身边的人画出来吗?”
“我问他一句画一句,虽然现在还不太像,但总算有个模样了。”
他将卷好的画纸展开,放在桌上抚平,一个墨线勾勒的人形就出现在两人面前。
杭絮随意一瞥,接着眼神在纸上停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她惊叹地打量着桌上的画,画纸有半人高,几乎铺满整个桌面,画中人干而瘦,脊背佝偻着,脸颊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