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接到曹操进攻的军报时,既惊且怒惊的是曹操兵只两万,竟也敢私自进军,以两万之众攻打濮阳城。怒的是分化招抚的方略刚刚定下,曹操如此行事,无论胜败与否,都定然会将黑山军推向反面, 招抚一事恐怕因此就难以成行了。
他当即派使者前往陈留,虽然明知曹操已然行动,但刘备还是抱了侥幸,希望能叫停此次调兵。但前去的使者还未回来报信,曹操的捷报反而先一步到了。曹操在军报中简略描写了前后经过,并报功十万级,声称不日将尽杀叛贼,以复国家之疆域。
众将闻之, 皆生惊骇之心, 有人说“是否是虚报”也有人说“此乃国家大事,曹使君岂是如此不识体者”故而刘备放下其余事务,领军迅疾向东,等他们到达濮阳时,曹操又下三郡,濮阳之胜已无疑问。只是等众人得知其详情,又不免对曹操杀俘屠城一事多有争议。
他们相互议论说“曹使君竟能以一敌十,获如此大胜,想来段征西复生,也不过如此了。但杀戮如此过甚,恐非善事啊”又有人说“国家征战,正赖猛将,曹使君以身犯险,能胜已是难得,何必如此苛责”还有人说“贼军既已反叛,就并非国家之民,杀贼而已, 国家早有明法,反贼可夷三族,曹使君依据国法而已,何错之有呢”
刘备聆听众人建议后,默然不语。私下里和徐庶商议此事,徐庶说“曹使君如此行事,天下只会道他武功赫赫,而对其杀俘一事,就会归罪于明公啊若是明公此时不予处理,将来兖州上下,恐非国家所有啊”
刘备对此深为赞同,但他也对如何处置怀有忧虑,故而说“可如今孟德他克复三郡,武功日隆,兖州军中多有倾心。我方才调刘虞离开幽州,天下多有非议,若将再孟德调离兖州,恐怕天下都要说我嫉贤妒能了。”
徐庶摇头说“恐怕不止是非议,兖州上下多是曹操亲族, 若调离曹操, 兖州怕是要有一场大乱。”
该如何做呢徐庶沉思片刻,很快有了主意,他说“若让明公调离曹使君,确实难以得成,但是明公身为大将军,却可以择一高望之士进入兖州州府,以拉拢人心,安抚众意,使其心向朝廷。同时令一善战名将入曹操军中,与其同进同退,以威望服众,使兖军不敢独走。”
“这倒是条计策。”刘备点点头,攥着拳头想了一会儿,回说道“云长与孟德同军数载,可以让他入军,但是所谓高望之士,我心中却没有底。元直你可有人选”
徐庶笑道“我哪里有啊不过这也不着急,明公可以先去前线安抚局势,同时与老师来信,老师朋友遍及天下,哪里会无人举荐呢”
且说曹操的捷报不止送到雒阳,也很快送往长安,等陈冲得知兖州大捷的消息,已是九月初七。陈冲翻阅一遍后,面沉如水,但他没有立刻处理,而是又等了一日,果然,刘备也有来信。这个时候,他召集尚书台众人,将两封奏疏一齐拿出,询问众人的意见。
等众人看过后,陈群慢慢说道“不管如何,毕竟是平贼大捷,曹兖州刚刚立功,清扫州内半数蛾贼。国家此时不仅不予以重赏,反而要分其权势,恐怕会令地方失和吧”
杨会闻言,在一旁反驳说“国家处事,正当以大局为重。而曹孟德自诩忠臣良将,却不受大将军节制,其是何居心虽有此大捷,若是任由曹孟德如此行事,那兖州又岂是国家疆土大将军所言,正是时也”
两人的意见相左,却又无法说服,场面上颇有些尴尬。
最后一锤定音的乃是王邑,他手中依旧拿着军报,皱着眉来回翻阅,说“士卒本无纪律,屠城之时尤甚若任由曹孟德屠城,哪里能按军报所说,只杀贼子,不杀良善呢我决计不信。请诸位细想建武之时,吴汉屠城南阳,竟逼反邓奉,以至于南阳反复征战,几岁不停,史事在前,不可不引以为戒啊”
这段话直接以为曹操滥杀无辜,尚书台余者皆无法反驳,只能同意了刘备的建议。至于安排的人选,众人却一筹莫展。毕竟朝中最为望重的三人正出使关东,其余人要么无法走开,要么过于年轻不足以服众。最后他们都望向陈冲,看他有何想法。
陈冲显然在沉思什么,等众人望过来,他才开口说“这个并不难办,难道诸位忘了陈留有一人,被誉为在唐虞则元凯之比,当仲尼则颜冉之亚,贤名扬于京畿,高德重于海内。只要重用他,便不至于生出大事了。”
众人闻言皆恍然,明白陈冲所指的正是陈留边让。三年前边让从并州辞官归乡,一直在陈留家乡隐居。但他身在乡野,仍然喜好品评时局人物,时有言语传入朝中。今年陈冲上言征刘虞入朝,边让就有言说“周公尚恐惧,社稷无完人。”
钟繇想了一会,颔首笑道“若是让边文礼负责此事,确实合适。他既是文坛领袖,又不恋栈权位,且处事公允,在兖州深有名望,无论朝野上下还是兖州郡府,几乎都无可指摘。”说完,他又露出纠结神色,问道“只是庭坚,你打算授予其何职”
陈冲用指节轻扣桌案少许,然后说“就以关东兵灾严重为由,予边君案行使者光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