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小侯爷,您这可太急了,好在按您之前说的,只需要更换三页,五千份,两天重新装订了一遍。”
“好,表哥辛苦了。明天之后,劝学旬刊必定响彻京师,保护好那几位先生。”
后半句是对朱应槐说的,宋公木和他两人都在,“小侯爷,工坊一百名年轻人,明天寅时出动,保证辰时把所有书刊分发到京师文武衙门和各类书院。”
边说边递上一份对折的劝学旬刊,长两尺宽尺半,差不多A2大小,阅读起来正好,厚厚得二十张。
中间龙飞凤舞四个红字,第一版即劝学旬刊的宗旨,汇聚天下八股精品,助学子登梦想天梯。宣皇帝圣谕,解朝政利弊。反馈民间声音,助力百官施政。
这就是宋世恩向皇帝说过的‘声音’,皇帝当时认为太慢了,见到影响力他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肯定有人跟风,但绝对没有人敢再打皇帝的旗帜,浅浅老子也跟万历要了张便条,连这四个大字都是皇帝的手笔。
后面第二版,是宋世恩给皇帝写的。论历史的学习方法,就是当时乾清殿的那句话,陛下说‘史册要找长久的规律,一朝一朝学习,都是断章取义。’
再后面有刚加进来的内容,然后就是收拢起来的历届状元八股文章,第一期先这样吧,文人学子百官都是读书人,肯定抢着要。
因为,免费。
宋世恩大概看了一遍,夸赞了两句朱应臣,留下暗卫三个头领。
“木叔,调查李植的兄弟回来了没有?”
“回来了,初十就回来了。”
“好,把他家的资料拿来我看看。”
张居正大概想不到,他的选择早就被预判到了。
某人还在辽东的时候就拟了一份九人名单,全是科道言官,李植刚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