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23章 佛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佛诤(2 / 3)

两世为人,心思都用在宋太初和丁谓这样的举主身上,根本没想过会折在一个少年手里。

肖小七比谁都委屈,明明是来报喜的,却挨了顿前所未有的冷眼。

人到用时方恨少,幸亏有林宪杰出面交涉。

刘纬坐卧不安。

如果继续发酵下去,这辈子再无出头可能。

殿试就不用想了,还会连累宋太初、丁谓、王贽、峡州知州、夷陵知县。

难在资讯不对称,根本无计可施。

林宪杰回来的很晚,交涉也不顺利,那些僧人仍然坚持明日来石磨村一探究竟。

但林宪杰同时带回一封由知县转交的信函,走的是直入县衙的三百里马递,本是盗贼文书收发专用,发信人担了不少干系。

信是戴国贞写的,详述手抄本一事前因后果。第一天傍晚他才察觉石康孙举动,但将近两千贯已经花出去了,再想阻止已不可能。狠揍戴朝宗一顿,责其请来石康孙逐步删减……最后道明温仲舒的责难和他的应对。

刘纬热泪盈眶:因千里之遥,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戴国贞,递至京师的家书均是问安,再无外话。可戴国贞却一直在准备善后事宜,拾遗补缺,亦师亦长。

温仲舒的态度很让人放心,这也是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意见,不给外教任何造圣之机。

石康孙的想法,并不难猜。

六千贯足够在京师内城黄金地段置一套两进宅,且绰绰有余,既能表示石家诚意,也能转移世人注意力。

可在刘纬看来,翻抄的那些书肯定能卖出去,早晚而已。

这个哑巴亏不能吃,也不能跟石家走的太近,索性全还回去,顺便出口气。

不亚于成人的算计,借白纸黑字娓娓道来。

先游说开封府和国子监行文,《圣僧西游记》助长歪风邪气,严禁版刻、手抄。

再由开封府就此意向,行文河南府、京兆府同禁。这两处才是法相宗发源壮大之地,绝对会激起反弹。

仅需意向,无须成行。

广而告之即可,戴国贞、石康孙均能轻而易举的做到这一点。

最后由开封府左右军巡院出面告诫正店、酒楼、勾栏、瓦舍内的说书人:不得妄言神佛事,依律当流。

在无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之下,人会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逆反心理。

其实,《圣僧西游记》手抄本卖的还算不错,因为白话小说这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原本诞生于二十年之后。

方兴未艾的说书行当会很快就会发现,白话小说比史书更适合茶余饭后。

石康孙所谓的诚意好还,但后果难料。

刘纬嘴里的“秃驴”即为其中之一:佛教此时正值疯涨期,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一切向钱看,更像入世的一种职业(避税避役),而非绝尘出世。

这也是赵恒以下历代君王重道教、轻佛教的根本原因所在。

华夏三千年,“三武一宗”灭佛均留名青史。

这时,距周世宗柴荣灭佛不到五十年。

周显德二年(955年)五月,世宗柴荣降诏:“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

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

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

也就是说,凡无历朝天子敕名寺院,尽废。并定下诸多出家禁令,根而治之。

那一年,共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座,仅剩二千六百九十四座。

十不存一。

若非君臣同心同德,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

佛门高呼:世宗灭佛,遂遭天遣。

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但柴荣灭佛,大大的促进了经济民生发展,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儒学更是鼎力相助。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但赵宋初期是个绝对例外,臣子还是柴周时期那一批。

佛门仍然不受当朝文官待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恒登基之后,完全没有得位不正的负担,每每诏臣试对、顾问,时常赞誉柴荣为政有方,颇有引为榜样之意,且以“世宗”称之,而非“周世宗”。

百官有样学样,上疏论事,也以“世宗”称之,居“太祖”、“太宗”上。

刘纬以读书人自居,当然要旗帜鲜明的表态,遂作“佛诤”。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我佛心生怜。莫道尘埃遮佛眼,原是未献香火钱。

漫天头陀高高坐,何曾睁眼看人间。尘世多灾心亦冷,诸佛踪影几时显?

佛言可把众生渡,但要众生孝敬钱。衣食父母学师长,谁渡谁谁受谁捐?

佛言己身不贪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