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叹了口气道来。
原来这太子谕令与兵部文书正是在文帝病危之时发出去的,只不过这其中却是有着隐情。
整个过程中文帝是病弱不堪,时时醒来是时时人事不知,根本不能处理政务。所以,文帝在清醒时下了圣旨,让太子张勇监国。
而当时武关已破,群臣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主战派以骠骑将军李智和宗政使张然为首;主和派由文郡王张吉文为首。而主战派又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是李智放弃潇水东岸退守潇湘洲以图后进,第二种是张然的坚持寸土不失死守险隘关口,夺回武关。
主和派则是主张派出使臣向元宋纳金求和,甚至是放弃潇水东岸求和。意图减缓元宋用兵,为大蜀整军备战争取时间,而后在徐图夺回失地。
己方各自持有自己的道理,太子张勇是犹豫不决。最后身为太子皇叔的张然占据了优势,所以那一道死守剑阁的太子谕便下到了刘静安手中。
其中的隐情是刘静安在接到谕令后是立即回书表示遵从,这是让赵元大吃一惊。因为他是极力反对死守的,他支持李智的观点。本来他以为刘静安一定会拒绝执行,因为凭借刘静安的地位声望,别说是太子谕,就是圣旨抗上一两回,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所以赵元是立即修书相劝刘静安,可是刘静安回书中说明的情况,让赵元无话可说。刘静安的书中阐明此次元宋伐蜀,首要的打击目标是人。也就是说如果刘静安脱走退走,只能是让元宋快速占领潇水东岸后立即着手渡潇水以求完成战略目标。所以自己是只能死守意图可以翻转乾坤,即使是失败,元宋完成战略目标之下,也不会急急渡水。
至于楚云谦的兵部文书却是在太子张勇的坚持下发出的,太子的意思很简单:既然楚云谦是难得的将才,自然要到最为紧要的地方效力大蜀。所以,赵元也是同意了太子的意见,签发了兵部的这道文书。
只是为了这份文书,倒是让刘静安着实发了脾气,特地措辞强硬的修书指责了赵元,坚决让赵元派出调令将楚云谦从潇香大营调回京师择机任职,其他书友正在看:。
说到这里,欧阳澈是双眉紧皱,楚云谦与岳渊也是双目中连闪寒光。这里面一切都是极为正常,看不出一丝破绽。但是那个死局曾经却是鲜明的摆在眼前,甚至自己怀疑这是关涉到元宋间谍的操纵,难道是自己等人多心了?
赵元可不知道这些,他说完后是伤感得到:“本相接到司徒的修书后也是很吃惊,怎么会让本相将调令派往潇香大营召回云谦。想不到司徒与太尉竟然是暗藏了一万精锐北军主力,而且就是让云谦率领一举击败了石蓝枫这个叛贼!真是鼓舞军心,大快人心!”
赵元这么一说可是打断了楚云谦的思绪,他连忙道:“卑职有愧,实际上李家坪一战是取得成功。但是卑职没有听刘司徒的命令,轻率追击石蓝枫,导致黄村失利险些让这北军全军覆没。”
赵元是微微皱了皱眉道:“云谦,怎么当日石蓝枫会轻易放过这个个机会?”
楚云谦想了想道:“卑职也是为此甚为疑惑,因为当日如果石蓝枫决死血战,卑职所部决难逃脱。”
赵元一缕银须微闭双目看向堂外道:“当日你们双方军力相差无几,想来是石蓝枫不愿意拼死血战以保存军力。同时他的目标是刘司徒,既然识破了刘司徒不在军中,也就失去了战略目标,所以才放过了你们。“
楚云谦是点了点头道:“想来也只有如此方才解释的过去。”
赵元这才看向欧阳澈沉吟道:“欧阳参军,这其中过程就是这样了,你是否觉察到什么?”
赵元虽然不通军务,但是大蜀三杰之一,岂是等闲?他自然看出来欧阳澈对此的疑虑。
欧阳澈心中苦笑的心中想着。
滴水不漏!这太子谕关乎到皇室重要人员张然,刘静安的遵循也是合情合理,是明知死地而为之,又是一个李飘然。你能说这其中有元宋的密谋策划吗?
兵部文书就更不用提了,是当时的太子今日的皇帝肃帝亲自所为,总不能肃帝是元宋的密谍吧?
难道就真的是如此?
欧阳澈不禁皱眉问道:“丞相,难道这兵部的文书当时就没有其他大臣的提议?”
意思很明显,有没有人在引导太子做出这个决定,那么引导的这个人就可能是居心叵测的元宋密谍。
赵元立即就明白了欧阳澈的意思,如此烽火连天之下,如果说敌方没有密谍等行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同样,能够影响当时太子的密谍,其危害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赵元是白眉耸动陷入深思。
片刻后他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当时满朝文武是极力反对云谦调往剑阁,因为当时先帝病危,众臣都是期盼长平殿下早日回京。所以都是主张云谦护驾回京,倒是老夫担心老友刘司徒安危,想到云谦机智多变可以为他的一大助力,反倒是赞同。”
他停了停道:“好在当时方平与你们一路,而他本就是武学高手,同时为人谨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