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句:诗情满沃洲12341(唐代李益《送襄阳李尚书》)
第十一句:诗人感木瓜12341《赠妇诗三首其三》(汉代秦嘉)
诗人的内涵:
1。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託志乎素餐。”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范鲁公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2。写诗的作家。汉代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唐代白居易《马上作》诗:“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明代黄淳耀《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陶徵士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摩詰、昌黎、梦得、圣俞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孙犁《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第十二句:诗坛老倦攀12341《诸公皆和诗再用韵并属湛挺之七首其四》(宋朝赵蕃)
第十三句:先闻所赋诗12341《赠司勋萧郎中》(唐代张子容)
第十四句:知难始是诗12341(唐代齐己《贻王秀才》)
第十五句:诗成语自新12341《归自城中承介卿宠顾惠诗次韵》(宋代蔡沈)
第十六句:诗成喜欲颠12341《丹阳湖阻风二首其一》(宋代王之道)
第十七句:诗来我梦公12341《和陆务观用张季长吏部韵寄季长兼简老夫补外之行二首其二》(宋朝杨万里)
第十八句:因吟李杜诗12341《五言六首其二》(元代马祖常)
李杜的内涵:
1。东汉李固、杜乔的并称。《后汉书李杜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
2。东汉李膺、杜密的并称。《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
3。东汉李云、杜众的并称。宋洪迈《容斋四笔四李社》:“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諫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下廷尉,皆死狱中。其后襄楷上言,亦称为李杜。”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李云、杜众以直通受诛,此又一李杜矣。”
4。东晋杜预与北魏李冲的并称。《魏书王肃传》:“詔曰:‘……故杜预之殁,窆於首阳;司空李冲,覆舟是託。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於二世,英惠符於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清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魏书》李冲、杜预,忠义相结,亦称李杜。”
5。唐代李白与杜甫的并称。唐代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甫旷放不自俭,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下》:“李杜二公,诚为劲敌。杜陵沉鬱雄深,太白豪逸宕丽。”清代费锡璜《<友鸥堂集>序》:“叔威诗虽不逮李杜,置之元、白、苏、陆间,则并驱争先。”
6。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亦并称“李杜”。明代胡应麟《诗薮唐下》:“杜审言、李嶠结友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杜。”
7。宋代李韶与杜范的并称。《宋史李韶传》:“当是时,杜范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称为‘李杜’。”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宋史》李韶与杜范皆廉直,中外谓李杜。”
第十九句:山亭影入诗12341《偶忆》(清代曹玘)
第二十句:因吟口号诗12341《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用本韵)》(唐代元稹)
第二十一句:诗成锦绣堆12341《酬卢秘书二十韵》(唐代白居易)
锦绣的内涵:
1。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墨子公输》:“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宋代司马光《看花四绝句》之三:“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秦併六国平话》卷中:“威风十里长街静,锦綉旗开万姓观。”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亲友毕集,竞出金玉锦绣,罗列满堂。”曹禺《王昭君》第五幕:“坛上铺着锦绣的地衣。”
2。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唐代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诗:“珍重和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元代赵善庆《水仙子仲春湖上》曲:“六桥锦綉,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第二十二句:诗难五字精12341《自上津赴边界防堵宿槐树沟口题壁》(清代觉罗恒庆)
第二十三句:诗情领略归12341《黄檗览秀阁和韵》(宋朝黄祖舜)
领略的内涵:
1。领会;理解。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綺皓。”
2。领受,接受。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宣和初,徽宗和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童贯初亦不敢领略,惟王黼、蔡攸将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