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的球面玻璃体。梁启超《格致之学学说沿革小史近古格致学史》:“卡利列之千里镜,以凸面‘灵珠’与凹面‘灵珠’相合而成,彼乃改用两凸面灵珠,以便于观测。”按,凸面灵珠即为会聚透镜,凹面灵珠即为发散透镜。
第九句:歌舞散灵衣13421(唐代杜甫《南池(在阆中县东南,即彭道将鱼池)》)
灵衣的内涵:
1。神灵的衣裳。《楚辞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王逸注:“言己得依随司命,被服神衣。”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奏神鼓於玉袂,舞灵衣於金裾。”唐代杜甫《南池》诗:“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清代陈许廷《崔真姑庙》诗:“灵衣金粉蚀,烟帐蕙兰销。”
2。死者生前常穿的衣裳。《文选潘岳<寡妇赋>》:“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刘良注:“灵衣,夫平生衣。”南朝梁何逊《哭吴兴柳恽》诗:“樽酒谁为满,灵衣空自披。”宋代梅尧臣《薛简肃夫人挽词》之四:“空堂迁旧榻,素月照灵衣。”
第十句:空里众灵飞13421《题石窟寺》(唐代宋昱)
第十一句:终古载灵踪13421(宋朝陈允平《梅梁堰》)
灵踪的内涵:
1。指佛的庄严妙相。唐代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由是鹿园层敞,象教旁流,宣妙奬於希夷,范灵踪於显晦。”五代齐己《题玉泉寺》诗:“胜景饱於閒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时移两板成尘跡,犹挂吾师旧影堂。”
2。指神灵。刘师培《文说宗骚》:“荆楚之俗,敬天明鬼,故《神女》作赋,《山鬼》名篇,仰古贤於彭咸,弔灵踪於河伯。”
3。指僧道的足迹。唐代孟郊《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静言不语俗,灵踪时步天。”南唐李中《赠东林白大师》诗:“虎溪久驻灵踪,禪外诗魔尚浓。”
4。借指僧道足迹所履之处。唐代陆龟蒙《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一:“大小三峯次九华,灵踪今尽属何家。”明代高启《赠金华隐者》诗:“我闻名山洞府三十六,一一灵踪纪真籙。”
5。犹墨宝。宝贵的墨迹。唐代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伊人秉兹图,顾眄择所从,而我何为者,开颜捧灵踪。”
6。敬称道士的手迹。清代厉鹗《次韵顾丈月田以罗浮竹叶符见赠》:“淋漓太平符,纠繆龙蛇绕,至今留灵踪,叶叶出意表。”
第十二句:黄香早缔灵21342(宋朝宋无《送陈行之之信州推官》)
第十三句:灵湫起应龙21342《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宋朝余靖)
灵湫的内涵:
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池中往往多灵物,故称。唐代王度《古镜记》:“此灵湫耳,村閭每八节祭之,以祈福祐。”唐代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恠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宋代曾巩《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第十四句:灵心岂不同21342(唐代张说《入海二首》其二)
第十五句:灵均北泛长21342(唐代齐己《看水》)
灵均的内涵:
1。战国楚家屈原字。《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韵》词:“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李大钊《青春》:“湘水灵均,兴春秋代序之感。”
2。泛指词章之士。唐代刘知几《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沮诵失路,灵均当轴。”浦起龙通释:“此言灵均当轴,借言以词人当史局也。”宋代姚述尧《念奴娇次刘周翰韵》词:“兴来吟咏,灵均谁谓今絶。”
第十六句:灵山本降神21342(唐代孙逖《奉和李右相赏会昌林亭》)
第十七句:灵山几处朝21342(唐代顾况《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
灵山的内涵:
1。道家指蓬莱山。《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鼇贔屓,首冠灵山。”吕向注:“灵山,海中蓬莱山。”
2。指传说中的昆仑山曾城。晋陶潜《游斜川》诗序:“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逯钦立校注:“灵山,指崑崙曾城。”
3。借指昆仑山。南朝梁沉约《锺山》诗:“灵山纪地德,地险资岳灵。”锺山,昆仑山的别名。参见“曾2城”。
4。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的简称。南朝齐王融《净行诗》之五:“朝游浄国侣,暮集灵山羣。”唐代刘禹锡《送僧元暠南游》诗:“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赵朴初《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彷彿灵山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灵山,即灵鷲山,佛説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