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拿了个八点,天门是地之八,上下庄是九点,又赔了一个通庄。”
7。草药名。《宋书谢灵运传》:“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第八句:春鸿自北飞12431《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唐刘长卿)
第九句:蹉跎在北京12431(唐代韦应物。《沣上寄幼遐》)
北京的内涵:
1。指建康。即今南京市。南朝宋都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注:“言庾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京口是南朝宋的发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迁都洛阳,因称旧都平城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唐和五代的唐、晋、汉都发祥于此,因谓之北京。唐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南仲,天心寄北京。”《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天福十二年夏﹞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刘崇为北京留守。”
5。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因宋真宗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庆历二年五月﹞戊午,建大名府为北京。”
6。金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
7。金贞元元年迁新都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以旧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称北京。故址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见《金史海陵纪》。
8。明初指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明史太祖纪一》:“﹝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9。明永乐元年,成祖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永乐十九年,自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顺天,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元年,拟还都应天,复改京师为北京。正统六年,定北京为国都,又改称京师。历清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都称北京。
第十句:风传渭北秋12431《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唐代岑参)
第十一句:江流向北宽12431(唐耿湋《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第十二句:江云暗北津12431(唐柳宗元《梅雨》)
第十三句:堪闻雁北飞12431(唐代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第十四句:趋陪盛北宫12431(唐代褚琇《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风字)》)
北宫的内涵:
1。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周礼天官内宰》:“宪禁令于王之北宫而纠其守。”孙诒让正义:“古者宫必南乡,王路寝在前,谓之南宫……后六宫在王六寝之后,对南宫言之,谓之北宫。”《左传襄公十年》:“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於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
2。指后宫。《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西施斥於北宫兮,仳倠倚於弥楹。”王逸注:“言西施美好,弃於后宫,不见进御。”
3。汉宫名。在长安。汉高祖时建,后武帝增修之。《汉书东方朔传》:“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三辅黄图汉宫》:“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之二:“烟生窈窕深东第,轮撼流苏下北宫。”
4。汉宫名。在洛阳。汉明帝永平三年建。《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京师及郡国七大水。”
5。我国古代天上四个星区之一。古人把二十八宿依东、北、西、南分为四个宫区,各包括七个星宿。北宫包括虚、危、室、壁、斗、牛、女七宿,相当于十二次的星纪、玄枵、娵訾。《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张守节正义:“南斗六星,牵牛六星,并北宫玄武之宿。”唐杨炯《浑天赋》:“北宫则灵龟潜匿,腾蛇伏藏。瓠瓜宛然而独处,织女终朝而七襄。”
6。复姓。《左传》有北宫喜,《孟子》有北宫黝,《史记》有北宫伯子。
第十五句:伤神散北吁12431(唐代杜甫《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第十六句:今年又北归12431(唐代杜甫《归雁二首》)
第十七句:天临饯北征12431《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