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连昌宫词》(唐元稹);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和尹谏议史馆山池》(唐王维);
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唐王维);
仙宫知不远,祗近太微星。《杂歌谣辞步虚词十九首其一十七》(唐韦渠牟);
秋思太白峰头雪,晴忆仙游洞口云。《酬王十八见寄》(唐白居易);
建安才子太微仙,暂上金台许二年。《奉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唐皮日休);
梦冷通仙阙,神融合太虚。《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唐齐己);
著书闻太史,鍊药有仙翁。《游禹穴回出若邪》(唐宋之问);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赐房玄龄》(唐李世民);
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江亭晚望》(唐李郢);
煮石烹金炼太元,神仙不肯等闲传。《大丹诗四首其二》(唐李浩);
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寄司勋卢员外》(唐李颀);
太极仙公降上清,为传三十九章经。《魏夫人受大洞真经》(唐李翔);
56句含太的声动好句:
第一句:秋云满太虚12341(唐代储光羲《朝邑蔡主簿期不会二首》)
第二句:朱楼倚太清12341(唐代顾况《杂曲歌辞乐府》)
太清的内涵: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万灵。”陆佃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王逸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唐高适《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清薛福成《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高诱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汉班固《东都赋》:“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高诱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明宋濂《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第三句:风雷起太阴12341《季子奉祠浚井得奇石次韵其二》(明代程本立)
第四句:碑留太史书12431(唐代戴叔伦《曾游》)
太史的内涵: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汉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第五句:当年太守孙12431(宋朝陈师道《送河间吕令》)
第六句:公维太宰出12431(宋朝廖行之《送岳阳陈倅秩满还朝八首》)
太宰的内涵: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卢辩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孙富平去位,以户部尚书杨本菴俊民署吏部事。”
第七句:仙迎太子归12431(唐代袁瓘《惠文太子挽歌(睿宗之子岐,王范也开元十四》)
第八句:悠然太古春12431(清代郑珍《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