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1805> 第三九二章 外朝的活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九二章 外朝的活儿(2 / 3)

“南直隶设省之后,这个名字应该怎么确定,诸位爱卿有什么建议”

日常上早朝的官员,未必有机会参加皇帝主持的内部会议。

虽然基本上是尚书级的官员才有资格上早朝,但是现场仍然有几十上百个人。

外朝上的大部分官僚都还不知道朱简炎父子筹划的大域改革计划。

在没有大域改革的认知前提下,南北直隶设省就是一个大新闻了。

南北直隶在大明的情况非常特殊,他们并不是两个省,而是一批“直辖府”。

北直隶各府归京师中央衙署直接管理,南直隶各府归名义上的南京中央衙署直接管理。

虽然他们没有现代直辖市这种等同于省的地位,但也仍然高于普通的府。

在仁武朝之前的古典时代,中央衙署在管理全国各省的同时,加上南北直隶的十几个府也不算太复杂的事情。

仁武朝之后,中央衙门的事情越来越多,南北直隶的这批直辖府就慢慢成了包袱了。

到了泰平朝末期,撤藩设省改革开始之后,南北直隶就显得更加沉重了,以及有不止一个官员提过或明或暗的设省设想。

比如说任命固定的巡抚或者总督,到地方上去直接管理南北直隶的大部分行政事务,不再直接交给中央衙署各部。

但是皇帝一直都没有回应,没想到现在直接一步到位了,要直接设省了。

吏部尚书汪廷珍早有准备,听到皇帝的话停了,就马上顺着皇帝的问题往下说:

“臣以为,可以参考南直隶设省,同样可以参考唐代的命名,直接用淮南省。”

然后卢荫溥马上站出来针锋相对的索:

“臣以为不妥,唐代的淮南道辖区都在淮河以南,大江以北。

“而我大明的南直隶的精华地区,苏州、常州、松江等地,都在大江以南。

“所以微臣愚见,南直隶设省自后,用江南省称呼更加合适。”

汪廷珍也不甘示弱,马上在此顶了回去:

“南直隶精华都在长江以南凤阳可是在长江以北”

清朝在明朝的南直隶取的名字是江南省,可能就是因为到了清朝的时候,凤阳这个地方在不在长江以北已经没意义了。

不过这种争论其实是在引导讨论方向。

不去讨论设省本身的问题了,直接把设省作为讨论的前提,去讨论其实没多重要的南直隶省的命名问题。

不过这种引导其实没有必要,南北直隶设省是顺应潮流,而且朱简炎也乾纲独断了,下面臣子们不会故意给现代的皇帝找茬的。

朱简炎挥了挥手,制止了这俩人没意义的斗嘴,看向了马上六十岁的礼部尚书黄钺:

“这种事情黄卿不发表一下看法吗”

黄钺听到点明,马上站起来躬身索:

“老臣以为,江南和淮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有不够妥帖之处、

“臣的想法是,不如两相折中,叫江淮省,或者江河省。

“盖因现在淮河与黄河,其实可以算是一条河。”

现在的黄河仍然是夺淮入海状态。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河在1855年再次决口改道,逐步进入了后世黄河的入海河道。

在这个世界,由于大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统筹管理和工程建设能力相比封建王朝时代空前强大了很多倍。

对于黄河和淮河流域的持续治理,已经将两条河现有的河道控制住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黄河已经不可能按照历史轨迹,在几十年后改到北方的河道了。

所以现在黄河和淮河可以算是一条河。

所以黄钺折中之后,给了两个候选项,江淮和江河。

朱简炎听了黄钺这个和稀泥的说法,直接笑着说:

“大家果然都是喜欢折中的,那就叫江淮省吧。

“那边自古以来就是淮河流域,黄河虽大却是个外来户。

“河北省府衙署直接驻京师,江淮省府衙署也直接。”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没有官员出来质疑江淮省是不是太大太强了,是不是应该把它拆成两个省之类的话题。

现在朝廷已经管不过来了,目前的主流意见就是合并布政使司,减少下级机构。

江淮省难管一点,也比拆成两个好管。

因为难管,所以把三司衙门直接放在应天府和顺天府,放在眼皮子低下。

现在应天府仍然具有大明都城的地位,也是事实上的大明本土南方的经济中心。

南北直隶设省的问题基本确定了,朱简炎就顺着这个方向把大域改革正式抛了出来:

“为了解决省份太多,管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朕准备在南洋地区做一个试点。

“将南洋和天南两块地方,合并设置为一个新的大规模行政级别,名称暂定为大域。

“大域的衙署框架结构,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