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咸鱼被逼考科举> 第53章 053三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章 053三合一(5 / 7)

的也是他。心里还骂对方吹牛也不讲究个基本法,你要是吹个亩产七八百斤大伙儿说不定还真信了,张嘴就是两千斤,你咋不上天呢?

这就好比一个黄毛小儿递给你一颗药,说是吃了立即就能飞上天,原地成仙。脑子正常的人绝对不可能相信。胡尚书甚至觉得,在景隆帝这儿看到这么一份折子,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哪个王八犊子敢这么消遣他们,不好好削上他一顿都对不起自己刚才生的气。

这时候,性急的胡尚书已经忘了景隆帝能把他们叫过来讨论这事儿,而不是选择立即将对方训一顿,就很能表明景隆帝的态度了,只当景隆帝是被奸人蒙蔽,被那个诱人的数字迷了眼,一时犯了糊涂。

景隆帝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公布了正确答案,“这折子,是虞衡呈给我的。”

胡尚书一肚子埋怨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想想自己当初夸虞衡的那番话,再想想刚才自己对写折子的人的谩骂,胡尚书当即眼前一黑,费了老大劲儿才撑住,不可思议道:“虞衡写的?他怎么可能会写这么一份折子?是不是弄错了?”

那小子分明就是个干实事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这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莫不是他说的是真的?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有多重要。换做其他人,胡尚书等人这会儿指定将对方祖宗十八辈都骂成狗,但景隆帝一提虞衡,他们反倒犹豫了,主要是虞衡先前表现太亮眼,他们实在难以相信虞衡会是个连吹牛都不会吹的傻叉。

要不,把虞衡传进宫来方面问问,这里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好好一个少年天才,可别走了歪路。

景隆帝也是这么想的,这才有了命人传唤虞衡之事。

虞衡扛了一麻袋的红薯进了宫,一进御书房就对上了七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其目光之灼热,虞衡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下意识地缩缩脖子,这么吓人的吗?

秦首辅心理素质强悍,面上看不出什么情绪,伸手指了指虞衡扛来的麻袋,温声笑道:“这就是你提到的,亩产两千斤的红薯?”

在说到两千斤时,秦首辅还特地加重了声音。

虞衡特实诚地点头,将麻袋打开,露出里头个大味美的红薯,又将管事记录的红薯生长手册也拿了出来,温声解释道:“这红薯是下官先前在海外来的一个商人手中买的,说是产量极高,下官好奇之下便让人试着种了种,每天记下红薯的变化,倒是没成想,产量竟然会如此吓人。”

嗖嗖翻了四番,能不吓人么?

胡尚书还有些不大相信,上前拿过虞衡手里的记录本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一笔一笔地记得确实十分清楚,从种下红薯的那天开始记录,一直记到把红薯挖出来为止。这么详尽的记录,瞧着也不像是能弄虚作假的,莫非这确实是真的?

胡尚书当即站不住了,一把抓住虞衡的袖子,连声催促道:“红薯地在哪儿,我得亲眼看看才能相信它真的有这么高的产量!”

其他人也纷纷响应,都嚷嚷着要亲自去地里看一看。

就连景隆帝都没忍住,开口道:“朕也要去瞅瞅。”

真要像虞衡折子说的那般,这得是多大的功绩啊!

自古以来农耕就是大事,但田地有限,粮食产量也并不尽如人意,太平年间都有许多百姓食不果腹,更别提灾年了。要是红薯产量真的有两千斤,那这不就解决大半百姓的温饱问题?

作为解决百姓口粮问题的皇帝,景隆帝别说被史官夸明君了,就算直接称他为圣君都不过分!

这等名垂青史的功绩就在眼前,景隆帝能不在意吗?想一起去看看,完全不意外。

事实上,见了虞衡,又看了那本记录本后,景隆帝和阁老们心里都已经信了大半,主要虞衡这一路顺风顺水的,不用搞事情也能有个号前程,再做出这个骚操作完全就是得不偿失。之所以没全信,那是怕虞衡年轻,一个不慎就被人给忽悠了,上当而不自知。

景隆帝要出宫,这可是大事。秦首辅等人拦了许久都没能拦住,只能提心吊胆地跟在景隆帝身后,生怕路上碰到什么曲折。

好在景隆帝为了避免麻烦,选择的是微服出巡,不然的话,光是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