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正逢炎夏,该送黛玉什么才好。定亲前后,俞恒但凡有什么好东西,必定往林家送一份,林家业已习以为常。
听到俞老太太咳嗽了几声,俞恒连忙过来,扶着她,轻抚其背,神色间十分忧虑。
俞老太太笑道:“别担心,不过是年纪大了,有些小病小痛罢了。”眼见小定的日子就在跟前了,无论如何她都得撑着替俞恒料理完。
躺在床上时日愈久,俞老太太愈加觉得时日无多,只是不过完小定,她是不能放心的。俞恒只有自己这么一位祖母了,自己不给他做主,哪家的长辈愿意出面?俞秋俞科纵使想和俞恒修好,二人的妻子却是不敢和他们家亲近的。
天煞孤星,天煞孤星,俞恒何以生来背负着这样的名声?即使灵台师父进京后亲自说不是,也批了良辰吉日,他还是被许多人忌惮着。
俞老太太满目慈爱地看着俞恒,心里却在苦求老天爷多赐自己一些时日,若是刚定下来自己便去了,岂不是又加重了俞恒原先不好的名声?因此俞老太太每日都请太医诊脉开药方,央求他们好歹吊着自己的性命,哪怕能熬到年后也好。
俞恒似有所觉,心里弥漫过一丝苦涩,面上却笑道:“祖母定会平平安安地长命百岁。”
俞老太太莞尔一笑,岔开道:“再过些日子就到小定了,衣料和头面都是娘娘赏下来的,倒也不必我十分费心,只是玉儿年纪太小,大定还得等几年。”
俞恒默默点头。
俞老太太心中微叹,若是能在生前向林家下聘倒也好,大半聘礼她都已经预备妥当了,只有些羊酒喜饼等物未曾置办,这些容易得,吩咐下去即可妥当。俞老太太想了想,等小定后请媒人同林家商议,且看他们如何回应罢。
俞恒安慰道:“祖母不必如此,先顾着身体要紧。”
俞老太太笑道:“我身体如何我明白着呢,总要为你打点好才行。”
俞恒虽不是沉默寡言之人,但是多年来也未曾学得伶俐口舌,一时之间,竟不知说什么话才能表达出自己对俞老太太的感激敬重之情。
见状,俞老太太伸手拍了拍他肩。
晚上服侍俞老太太吃完药歇下,俞恒方回到自己房中,不觉拿起当日和黛玉来往的书信画作诗词,眼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忽然想到连城,笑意一淡,因想起黛玉曾经说过连城拾人牙慧,俞恒心神一松,料想连城虽好,终究不是自己。
与此同时,连城却不禁身上一寒,转而不放在心上,捏着甜点塞往嘴里。
第二天,连太太带着连尘过来,俞老太太笑道:“听说城哥儿去国子监读书了?”
连太太一怔,忙笑道:“老太太如何知道呢?才去了几日。”连城素性跳脱,幼时娇生惯养,这些年来连大人仕途上屡次受挫,近几年方好些,连城倒比从前稳重了许多,因而一回京城,连大人便送他去国子监读书,也拜见过林如海。
连太太说话的时候,心中暗叹,当年自己品级高过贾敏,今日却是屈居其下,果然是夫贵妻荣,这么些年不见,竟是恍如隔世,好看的小说:。
俞老太太道:“这京城消息哪里瞒得过人,我人虽不出去,耳目却在外面呢。我还听说城哥儿和林家的智哥儿都在国子监,智哥儿是个好孩子,我看着长大的,他们一处上学亲香,倒是一件美事。”
连太太含笑称是。
俞老太太招手叫连尘坐在床边椅上,对连太太笑道:“我一把老骨头卧病久矣,叫我再看看尘姐儿,多大年纪了?许了人家不曾?上回你们来,我竟忘记问了。”
连太太忙笑道:“还没有呢,我们先前在闽南,那里的话儿都听不懂,如何敢在那里择亲,因此竟耽误了她和城哥儿的婚事。这回好容易进京来,便想着过了年后给他们挑选人家,城哥儿还能等一两年,尘姐儿却是等不得了。”
连尘比连城大两岁,今年十六岁,按虚岁算的话,已经十七岁了,亦生得鲜花嫩柳一般。听到俞老太太和连太太说到自己的亲事,连尘不由得红了脸,低头不语。
俞老太太道:“可惜我病着,不然定然给尘姐儿和城哥儿做保山。不过,亲家太太在京城里认识的人极多,哪家好哪家不好,哪家是文臣哪家是武将,哪家的亲戚上进哪家的亲戚纨绔,都一清二楚,你不妨托她替你们说媒。”
连太太拍手笑道:“老太太怎么和我想到一处去了?往日虽有几个姊妹,老的老,去的去,竟有一半儿都不在了,纵然有在的,也不大来往了,反倒是林太太亲密些。前儿我就去她家了,说了这事。我听说,恒儿定的就是他们家的千金?八月小定?”黛玉自小常在连太太跟前顽耍,连太太自然清楚她之为人,曾经她担忧过俞恒的终身,此时却是觉得极其相配,暗暗为俞恒感到欢喜,心想姐姐在九泉之下定然亦是如此。
俞老太太命丫鬟扶了扶身后的靠枕,点头笑道:“正是,正是,到时候你也去。”
连太太忙道:“老太太放心,若是我们能长住京城的话,我不仅要给玉儿添妆,还得来吃恒儿的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