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杀明> 第七十二章 年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章 年节(2 / 4)

样担任李如松的副手,从二品的级别,六兄李如梓进位盖州卫指挥使,正三品,七兄李如梧,八兄李如桂任职从四品游击将军,一样在李如松的帐下效力,李如楠则担任正三品的金州卫指挥使,封爵骁骑尉。

李家这是又要风光了,整个辽东如今已经成了李家铁板一块,万历皇帝能做到这份信任,殊为难得。

“诸位兄长,小弟见礼!”李如楠对着八个哥哥一拱手。

八哥李如梧笑道:“老九如今也出息了,居然把哥哥都超了过去,堂堂的正三品,了不得,好看的小说:!了不得!”

李如梧言语之中没有丝毫的嫉妒,有的只是为李如楠高兴。

余下几个兄长也是上前道贺,倒是李如松还是依样板着脸道:“如今有了正经的官身,可不比以往了,到了金州卫那边,万万不可再使性子,任意胡为了!”

李如楠忙道:“小弟记下了!”

李如梅笑道:“大哥便只会教训人,我看老九不是个胡来的人,这次在朝鲜,还多亏了老九给咱们李家争了脸面呢!”

李成梁坐着,也是捻着胡须一阵笑,看着儿子们一个个都出息了,他这个做父亲的岂能不高兴。

这是一个青年上前,对着李如楠拱手道:“稚绳拜见九叔!”

李如楠一愣,眼看着这个自称稚绳的年纪少说也要比他大上一轮,怎的还管他叫九叔,想着眼睛就瞄向了李如松,该不会是这位大哥任职在外的时候生下的,这次带回来认祖归宗。

不对啊!

李如楠大嫂精明的好像个克格勃一样,这么大的事,难道一点儿都不知道?

还是李如樟道:“九弟!这便是凌儿的未婚夫婿,翰林院学士孙承宗,这次专程过来拜见爹爹的!”

孙承宗!

大神降世!

如果说大明的中后期还有谁能担得起名将称呼的,也就是孙承宗了,李如楠打量了一番,果然和史书记载的一样,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一表人才。

史载孙承宗青年之时,便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青波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不单单是个军事家,还是个实干家。

历史上的孙承宗仕途并不十分顺畅,最初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

这位泰昌皇帝长到二十多岁都还是个文盲的干活,大字认不了一箩筐,扁担到了都不知道是个一字,也真是难为了孙承宗。

可好歹名分在那里摆着,皇帝的老师,就算是干不了多大的正事,可也够孙承宗臭屁的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皇帝是个没福气的,继位仅一个月,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

紧接着,泰昌皇帝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

孙承宗就又做了天启皇帝的老师,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这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可虽然曾担任两代帝师,但他军事上的才华崭露头角,还是在大明丢失了广宁卫之后,因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天启帝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署理辽东军务,他这才有了施展的机会。

上任后,孙承宗结合时局,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所陈有三条:其一、“兵多不练,饷多不核”。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乱。其二、“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出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其三、“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

条条款款都指出了当时大明朝军界的弊端,只只可惜孙承宗的建议因耗费甚巨,不但魏忠贤阉党不纳,就连东林党也颇有非议。

再后来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大明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好看的小说:。

朝廷一时间也难以决断,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

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当时军中将领也是意见不一,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支持了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可以说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天启皇帝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