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便启程出差,前往洛阳。
虽然徐齐霖没去三教论讲大会上搅局破坏,可大会还是出现了不和谐。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徐齐霖的启发,在佛门惠净开《法华经》,道家主讲蔡晃讲完《道德经》后,在抗论中并未以经义发难,而是以道佛两家何以利国益民展开。
历史上的佛道大辩有很多次,比较有影响的十四次,佛家胜率明显高于道家。气得道士王浮编造了《老子化胡经》,说释迦摩尼是受老子点化才成佛。
但编造的到底无根无据,逞一时义气,却为道门埋下了隐患。到了元朝,终因此而惨败,遭到无情打压。
而在经纶上,道家主要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理论,却是不如佛门的经书浩繁、经义完善。
而蔡晃谈利国益民,也正是避其长击其短,发挥道家固有的优势。
要知道,道家在医学、术数、占卜(易经)、炼丹(化学)等方面,确实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比如医术,在当时还没有明确定义中医时,道家的医术最高,正所谓“十道九医”。
况且,历史上相当多的名人都是道门,比如范蠡、华佗、张良、祖冲之、王羲之、孙思邈、吴道子、李白,甚至还有当朝宰相魏征。
有这么多历史名人都是道家,这与道家入世是分不开的。和尚则是出世修行,窝在寺中阿咪豆腐,既不管朝代更替,更不管战乱纷繁,也就是不问世事。
蔡晃改变策略的效果是明显的,虽然惠净词锋极利、学识渊博,但鉴于实际情况,也只能在劝善教化在打转,让蔡晃隐占上风。
当然,最后是太子殿下怡然大笑,合坐欢跃,令日:“不徒法乐以至于斯。”宣告了大会的圆满结束。
算是和谐吧,没有撕破脸,没有恶语相向,更没有象徐齐霖一样粗语“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