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却,后来.经由曹操亲自写信(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给他方才接受,可见荀彧是个不伐其功的人。当然,这里面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许荀彧已经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要保持和他的距离。因为原文有“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荀彧居然敢以汉尚书令的职分来扣押曹操给汉献帝的奏章,虽然是不伐其功,但从曹操角度来说,荀彧似乎不再是当年他手下一个属官了。应该说曹操对荀彧是大加封赏了,曹操让荀彧的兄长荀衍总督河北事务,以他的侄子荀攸为军师,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给荀彧的食邑达到两千户。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消除和软化荀彧的拥汉立场。后来曹操更是要推举荀彧为三公,而荀彧则让荀攸帮着他推辞,来回十几次,曹操终于作罢。荀家既然是中原士林的领头羊,那么他们对士人的影响一定很大,所以曹操极力拉拢。但荀彧深知如果接受的曹操的表彰和封赏,那就表示荀氏倒向曹氏,而背弃了刘氏。这不但将违背自己多年来匡正天下的宗旨,也将使荀氏家族处于清流议论的浪尖上。所以如果接受了封赏,拿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原话讲,就是“欲置孤于炭火上耶。”
然而,并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荀彧这样“冥顽不灵”。公元212年,即建安十七年,谋士董昭等劝进曹操为国公,加九锡。曹操来征询荀彧的意见,其实就是来让荀彧表个态,这样拥汉派就无话可说了。但荀彧认为曹操是“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且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一次,两个人的政见彻底相左,不但如此,荀彧可以说就是在指责曹操背叛了“革命宗旨”,且认为要求加九锡非有德君子所为。但鉴于朝廷中拥汉派的巨大声威,董昭等人的劝进只好无疾而终。至此,曹操“心不能平”。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北)大战爆发,曹操一反以往令荀彧主持后方的惯例,非要以劳军的名义拉荀彧出征,(估计一是怕荀彧在后方搞出事情。二是想借机教训教训他,当然不会像对杨修那样简单杀掉。三或许是因为荀彧当时身体本来就不好,想把他自然拖垮。也许以上兼而有之)但荀彧到了寿春就称身体有恙,不能跟进。(估计一是托疾免祸,二就是的确有病)最后,荀彧就死在寿春了。当然死因说法有很多,有自杀,有毒杀,有忧愁而死,有病死。总之,荀彧的死标志着曹魏集团中拥汉派势力开始衰弱,曹操也逐步从一个匡扶天下的能臣转变成意图篡汉的贼子。而从时间上看,荀彧死后一年即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终于如愿以偿,进封魏王,加九锡。但鉴于拥汉势力依然强大,曹操也不敢霸王硬上弓,只好以一句“吾其为周文王”来自嘲。但公元216年,曹操杀死了拥汉派名士首领崔琰并罢黜了另外一个名士清流首领毛玠,最终为曹丕的顺利登基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纵观历史,荀彧虽然为坚持自己的理念付出沉重代价,但历史对他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裴松之这样写道:“及至操霸业既隆,翦汉迹著,(荀彧)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其他书友正在看:。”联系当今之世,不论你是混迹于公门之内,还是托身在私企之家,现代人大都学会了和老板保持一致,借之以升官,凭之以发财。陶渊明再清高不过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像荀彧这样进一步即可成皇亲国戚而不为,坚守道义,不惜身殉的又能有几人呢?
如此忠义之人,刘辩怎能不多加利用。
历史上荀彧乃是忠于汉室,宁愿身死也要维持汉室,不是曹操。
巧了,刘辩刚好就是汉室皇帝嫡系,目前也是唯一的所谓法定继承人。以荀彧为人来看,就应该死忠于自己了。
有人对于自己死忠,刘辩还是高兴的。
再说,刘辩喜欢荀彧的赏识人才的能力。
此次叫荀彧去找徐庶,去说服诸葛亮,就是欣赏他的能力,希望他去帮自己多招揽一些人才。
而且以后随着荀彧资格老成,应该会帮自己找到很多人才。
如此一来,当初曹操的满是将才谋士的场面迟早会落到自己头上,那么统一呢?
刘辩其实之前想的还要简单,将曹操手下历史上的所有名人都招揽过来,再加点其他人,总比当年历史上的曹操强了。如此一来,还不是自己最大。
事实证明,曹操手下原本应该出现的谋士由于自己的出现,搅乱了历史走向,很多都不知所踪。要将他们挖出来,似乎很有难度。
况且现在曹操都不行了,别说那些人了,根本连影子都找不到。
所以刘辩现在四处招揽人才,也算他运气好,竟然连贾诩和陈宫都能归顺,吕布赵云也成了自己的了。
当年刘备有五虎将,那么刘辩自然不可能落后。
如今赵云加吕布,已有两人,自己至少得弄6个吧。
颜良文丑虽然厉害,终究看不上眼,要找几个类似关羽张飞的才行。虽然不比吕布,但是也不能太差。其实张辽倒是个好选择,只是刘辩希望找几个纯靠力气的,脑子不用太灵光。
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