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月刊》首次稿酬的发放,就像是一颗原子弹扔进了南山书院。
稿酬最少的也有四贯多接近五贯,多的有差不多十贯。
这还只是第一次的稿酬,据说后续的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也就是说,只要在《科学月刊》上发行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获得十贯钱的收益。
这还是没有考虑其他的附加收益呢。
一时之间,整个南山书院都动了起来,就连负责蒸汽机研究所的李泰都不例外。
当然,李泰肯定不是冲着钱去的啦。
“伯爷,你看,这些都是这几天收到的稿子,已经超过了一百篇了。大家的热情高涨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科学月刊》给大家提供了一条这么好的挣钱之路,有想法的人自然是拼命的抓住这种机会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
虽然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整体来说还是品行比较端正的,但是长安居,大不易。
你要是真的似钱财为粪土,那么要么你家不缺钱,要么你就是没有任何挣钱的办法。
像是海瑞那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再说了,大家都在一个书院,不管是教授还是学员,突然之间你轻轻松松的就挣了十贯钱,说不准还是每个月都有。
哪能一点想法都没有呢。
“你安排人把这些稿子分类一下,然后把对应的审稿人都叫过来,我跟大家一起来审稿。”
其他人都没有经验,张华只好带着大家学习怎么审稿,怎么选取有价值的论文。
……
太极宫。
“独孤,你确定这就是最近长安城最畅销的书籍,销量超过两万册的《科学月刊》?”
李世民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月刊,一边无力的吐槽。
字都是汉字,没有李世民不认识的。
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没几个文章是理解的了的。
什么一元一次方程,怎么这么怪异?
还有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不是常识吗,为什么论文里面说三说四的,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呢?
至于那什么物质的基本构成,更是不知所云。
反倒是说土豆种植的研究还有点意思。
“陛下,就是这本!长安城各家书店都有在销售,并且连很多并不富裕的作坊帮工,也有很多人去购买,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场景。”
独孤云刚开始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点疑问,再三确认之后发现事实就是这样的。
只能在心里默默的说了一声:张华你也太能搞事了吧?
“作坊帮工也去买这书?他们买回去干什么,他们看的懂吗?这书很便宜吗?”
李世民忍不住又从头开始快速的翻阅了一遍《科学月刊》,没看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陛下,还记得前段时间微臣曾经汇报说永定伯搞了一个技术等级考核标准吗?”
独孤云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当然,据说长安城的作坊只要上了一定规模的,全部都采用了这套标准。”
“是的,因为这个标准对各家作坊来说是有好处的,另外张家作坊也对外透露说优先和采用了这套标准的作坊做买卖,所以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长安城的作坊基本上都在推广这套标准。”
“独孤,你不要绕圈子,这标准的推广和《科学月刊》的畅销压根没有任何关系。”李世民有点不高兴了,觉得是不是自己对身边的人太过于宽容了。
“陛下,冤枉啊,微臣没有绕圈子,这书畅销,还真是和标准的推广密切相关呢!”
“你说什么,朕怎么不明白?”李世民看到独孤云这么解释,有点晕了。
“陛下,永定伯放出话了,以后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考核,将会从《科学月刊》里面选择考核内容,所以……”
“哈哈,原来如此!”李世民一下就明白了,“没想到这家伙做事越来越……真是不知道怎么形容。朕就觉得这书正常来说能够卖一个几百本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结果卖了两万多本,原来中间有这么一个故事啊。”
“是啊,技术等级考核标准非常受大家欢迎,工匠们也纷纷的努力识字,提高自己的等级。现在永定伯给大家来了一个釜底抽薪。今后,但凡是想要提高自己等级的工匠,基本上就不能不看《科学月刊》,说不定两万本只是一个开始呢。”
“说的也在理,回头让张华来给朕解释解释,里面的文章都是讲的什么,可别以后连工匠们都懂的道理,朕却是看不懂。”
……
长安大饭店。
“长孙公子,喏,就这书,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张家的印刷作坊前前后后总共印刷了五次,据说总共印刷了五万本,现在已经卖掉了一本了。”
公子哥聚会,讨论的肯定是最近的热门话题。
这只要说到什么最热门,就很难避开《科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