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第527章 春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7章 春閨(2 / 2)

不说别的,要是没有张华的推荐,压根没有参加过县试和州试的陈安,压根就不会有机会站在今天的考棚里。

没错,大唐现在的科举就是这么随意,虽然张华已经给了很多改革建议,但是也不敢一下子直接推倒重来。

像勋贵高官可以直接举荐人员参加省试,就算是一个大漏洞。

慢慢改吧。

陈安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

虽是开春,可风依旧是冷飕飕的,看这天气,怕是过几日,还要下雪。这怪异的天气,实是难料。

陈安搓了搓手,接着从考蓝里取出笔墨来。

等到了吉时,有差役高呼:“知贡举有令,开题。”

“开题……”

“开题……”

唐代科举比较自由,一般只在几个大的州府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省试名义上是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

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也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性、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减少作弊的可能性,张华提出的科举改革方案中,专门给知贡举配了两个同品级的助手,大家一起商讨名次。

唐时的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种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贞观五年的进士科,还是以试策为主,对南山书院来说倒是个利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