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李佑肯于钻研学问,十分高兴,说道:“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老臣一定会认真解答的。” 李佑说道:“《礼记》中的《檀弓》中说道:‘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 李佑说完了原文,就开始对原文进行解释。孔颖达原本抱着挑毛病的想法,准备找到李佑的理解错误之处,进行指正。 可是他越听越是心惊,不仅无法找到错处,反而感觉到自己以前对《礼记》中认识模糊之处,豁然开朗。 老爷子激动起来了,不断地跟李佑进行探讨,他发现,李佑对五经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基本上一致,而且更加精辟通透。他不由得大有知音之感。 其实,李佑懒得研究五经这些枯燥乏味的著作,对于其内容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他给孔颖达讲的对五经的理解,其实是从《五经正义》上抄来的。 《五经正义》原本就是人家孔颖达的思想,是人家辛苦研究的成果,孔颖达有知音之感那是必须的,没有人不赞成自己的意见的。 此时《五经正义》还在编撰过程中,李佑是用人家孔颖达研究的成果来显摆的,孔颖达想不服气都不行。 就在孔颖达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李佑不说了。 孔颖达正听得入迷,不满地说道:“殿下,请接着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