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三国群英风云录> 曹操传十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曹操传十五(1 / 2)

袁绍的『性』格是『色』厉内荏,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概是说袁绍外表严厉,内心软弱,作为领导者,内心强大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怎么面对失败和挫折。

外表严厉还好,一板正经,但作为领导者,袁绍是不合格,一个领导者应该是和蔼可亲,领导者建立威信,威严。

外表严厉给人印象的不可靠近,不敢讲真话。

好谋无断,喜欢思考,想主意找方法,但是下不了定论,这也是领导者忌讳的,今天想迎汉帝,明天想打阴曹『操』一把,后天想什么的,就想,但是不干。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也好理解,袁绍没有远见,想做一番事业,又吃不了苦,见赢头小利,奋不顾身。

即然袁绍是这样的货『色』,袁绍败亡就成了必然了。

即然是『乱』世,群雄逐鹿,称王称霸,作为最大的诸侯袁绍对付野路子的公孙瓒,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付曹『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如果说袁绍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那公孙瓒可能连领导者都算不上,只能算个匹夫。

袁绍创业初期,是很低调的,袁绍得了四州之地,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即使袁绍在官渡大战打赢了曹『操』,曹『操』无非退回颖川一带进行防守,再不济迁都,最终还是会取得与袁绍战争的胜利。

曹『操』对付袁绍用了哪些计谋?

第一计:反间计,离间袁绍与谋士,打仗时必用的计谋,攻战为下,攻心为上,离间计是战争的第一计。

第二计:欲擒欲纵计,斩杀袁绍大将。

第三计:远交近功计,至少曹『操』和袁绍大战时,孙策,刘表都没有来偷袭曹『操』大后方。

第四计:以逸待劳计,袁绍大军推向官渡,兵马数十万,每日军资粮草,消耗巨甚,拖长袁军后勤补给线,处处漏洞,处处是战机。

第五计:借刀杀人计,借袁绍的刀,杀自己的谋士,曹『操』太了解袁绍的『性』格了,随便写封信激将一下,袁绍就容易和自己谋士的主意产生巨大的分歧,袁绍产生了误叛。

为什么这么说,僻如我是曹『操』,我可以写封信给袁绍,袁绍兄弟呀,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我们搞军事推演,你都不是我对手,你打赢公孙瓒,那是靠沮授,田丰给你出的主意,你是无能的,不是我的对手,还是早点收兵回去,免得自取其辱。

当然曹『操』是智慧非我能比的,肯定不只这一段,我就只写这么一段,以袁绍的『性』格,看了信后,肯定会暴跳如雷,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阉宦之后,即然说我无能,打仗不是他对手,不服气,我靠田丰和沮授出主意?

袁绍心里想,曹『操』你信不信,我先把田丰关起来,不让他出主意,老子照样打赢你,沮授的计策我也不听,我自己出主意来和你打。

中了曹『操』的计谋,曹『操』看孙子兵法,袍中揣着一本,有空就拿出来看,我们拿三十六计一看,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但是我们不清楚,三十六计用在什么人身上会有效,用哪一计有效,基础是建立的了解对手,知已知彼。

袁绍会不会用计,也会,但是用在曹『操』身上,你们这些人想投敌,那得等我战败,没有战败,你能投降吗?不能,家眷都被曹『操』保护着呢,何况战争输赢只是五五之数,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甚少。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阴谋家,一对比袁绍,差了不止一截。

曹『操』是从小看兵书,举一反三,有军事知识基础,又随名将黄甫嵩参加了颖川会战,曹『操』常亲领大军东征西讨,平定兖州叛『乱』,大战小战百场之多,有经验。

曹『操』出身士家,爷爷是大太监曹腾,父亲是太尉曹嵩,从小耳闻目染,政治经验丰富,从待卫开始干起,做过北部尉(局长),顿丘令(县长),济南相(市长),议郎(参议员),最后干到了部级,副国级。

这样的人政治不成熟都难,更何况,曹『操』经历过朝廷斗争,政治手婉也是非常娴熟的。

曹『操』又是一个阴谋家,曲线救国,曹『操』知道朝廷中的那些人都不是好东西,不玩阴的,就会被他们玩死,面对权力,面对人『性』,曹『操』就必须学会『奸』诈的生存智慧。

曹『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军事统帅,政客,而袁绍缺少这些成长,缺少经验,还自以为是比曹『操』强,败亡就成了必然。

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几个因素构成的。

第一:出身,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的一些优秀的人,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潜默的思想,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阅读到很多好书,这种资源是穷苦人家没有的,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普通人读书都难。

第二:经历,经历事情和人,经历失败和成功,经历追捧和冷眼,经历生死,经历苦难,才能识人,用人。

第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