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就太小了些。
若不是还有杨奉对他的恩义在里面,恐怕徐晃早就已经毫不犹豫的转而投入到严绍的帐下去了。可惜他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才会犹豫。
而在犹豫了许多时间之后,最终徐晃作出的决定就是留在西凉军中。
虽说杨奉带给他的格局确实是小,可是做人不能忘恩负义。他的一切可以说是自己奋斗的,也可以说是杨奉赏识提拔起来的就这么为了前程和功名利禄就背弃了杨奉,这并不符合徐晃恩怨分明的性格。毕竟杨奉真的是一点都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非但如此,反而对他恩义颇多。
直到他那一日,碰到了那对夫妻以及那口大锅跟几乎快要下锅的那个女孩…
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并不是寻常的时候,更不是盛世,而是乱世。
一个真正有能力跟抱负的人,追求的不该是功名利禄,或者说不应该仅仅只是如此而已。而应该是扫平着乱世,还百姓以太平。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应该做的。
想通了这一点后,徐晃自然也就不在纠结于那点个人的私义。
当然,徐晃自己也承认,这其中也有他为自己所找的借口,然而徐晃真正的抱负确实是如此。弱国杨奉能够实现他的这种抱负,他自然是愿意在杨奉麾下继续作战的,可惜的是杨奉并没有这样的能力,非但是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恐怕现在的整个洛阳城里也就只有那么两三个人才有这样的能力。
这个时候,已经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的严绍,也就成了徐晃的第一人选。
于是在给杨奉留下了一封书信之后,徐晃很快就离开了杨奉,
到是一点也不奇怪,徐晃跟随了杨奉这么多年,对杨奉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很清楚杨奉并不是那种愿意吃亏的人,哪怕杨奉平日里对徐晃是极好的。可是这次的事情跟过去不同,这次是徐晃要离开杨奉的麾下,这样的事情杨奉如何能忍的了?
若是被杨奉知道了,或者是直接当面告知的话,恐怕徐晃自己都要有性命之忧,到不如直接留下一封书信了事。
自己手底下的头号大奖就这么被人给拐走了,杨奉如何肯善罢甘休,更重要的是杨奉作为帐下的头号大将,本来就是他军中的头面人物,平日里抛头露面的绝对不算少见,就这么忽然消失了,只要是稍微会留意杨奉帐下的人,基本上都知晓了这个事情。
本来这就已经是个很丢人的事情了,如今还传遍了整个洛阳城,以杨奉的脾气能容忍的了才奇怪了呢…
到最后杨奉直接领着兵马找上门来,就是想要将徐晃这个背叛他的叛徒给讨要回去,然后自己亲手处死。
甚至还暗示了一下严绍,只要他愿意将人交出来,他杨奉就可以将这次事情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视而不见,简单点讲,就是愿意跟严绍重归旧好。其实到不是说杨奉真的就这么大度,而是他很清楚严绍的实力,清楚自己根本就不是严绍的对手。
既然动手是自取其辱,那干嘛还要动手呢?
可惜的是。严绍的态度到是非常的强硬,好不容易到手的一个良将怎么可能送去杨奉哪里给祭器。何况真要是这么做了,被影响的还有严绍自己的威望啊。
既然谈的不型,那就只有动手了,好歹杨奉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可惜杨奉麾下的兵马压根就不是严绍的对手,甚至都没有触动敢先军,只是寻常的兵马已经彻底将杨奉给解决。假如不是当时还有被的兵马负责劝阻,及时分开,恐怕杨奉这支西凉军已经消失了。
虽然杨奉很想用眼神杀死严绍,可惜他真的是没有这个能力。尤其是当严绍身边的诸将也注意到杨奉的目光后,纷纷看了过来。
对严绍帐下诸将,杨奉多少也有那么一点了解,清楚这都是些不好招惹的家伙,因此只能将目光收回,只是对严绍的愤恨却是一点也没有减轻。
可惜,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朝会的时间,大臣们纷纷进入殿内,严绍跟曹操等人当然也是如此。
这次朝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讨论下关于东移到许昌的事情。
天子迁都到许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需要进行慎重的研究的。
“陛下,许昌物产丰富,而且少受战乱波及,足以奉养陛下,实在是很好的选择…”
“话是这么说,可是孟德,有些事情却不得不考虑,昔年董卓将洛阳人口全都搬入长安城中,使得长安城人满为患,其中不少都是对天子忠心耿耿的臣子或是一些世家,现在天子东迁到了许昌,这些人肯定也要跟过来一部分的。若是他们也跟过来了,许昌的粮食还足够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守卫许昌的兵马。过去许昌不需要太多兵马守卫,所以粮食的需求也不高,可是如今天子迁都到许昌,随行的兵马从哪来不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这些兵马的粮草又该从哪来?”
“这个简单的…”不等曹操开口,严绍已经站了出来。“许昌本身的产出已经足够许昌本身的百姓使用,甚至还有盈余可以供养天子,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