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虽然解决这件事的时候,我是瞒着父亲悄悄的做的,但我相信以父亲的智慧,肯定多多少少知道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我的父亲是出生在解放初期的,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父辈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手艺,我的父亲会的就很多,以至于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处了自行车是买的,其他的都是父亲或买来零件自己组装,或买来原料自己做的。按父亲自己说的,除了铁匠不会,其他的都会。
在邓爷爷的开房浪潮中,父亲是第一批下海的人。自己开了一间家具厂,效益也还不错,因为父亲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个手艺人,所以做的东西质量是绝对没问题的,姑妈家至今还有父亲工厂当年做的家具,30多年了,除了正常的磨损,整体结构还是非常坚固的。
商海沉浮了几年之后,几乎体无完肤的父亲放弃了经商,开始在家赋闲。偶尔的一次机会,接触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很喜欢养鸟,但对于市面上的鸟笼很不满意。父亲有一手非常棒的木匠手艺,就开始尝试制作鸟笼,父亲的手艺是很传统的方法,没想到做出来以后却大受欢迎。由于是纯手工,加上父亲的眼神已经开始不太好,所以做的很慢,订单基本都是要等两年以上了。
大概四年前的一天,我那时候还没有生病住院,休息的时候就跑去父母家蹭饭吃。这里简单交代一下,我和父母住同一个小区,紧挨着的两栋楼,上班的时候可以在单位食堂吃过回家,休息的时候基本都是去父母家蹭饭的。
这一天,父亲的一个好友带了两个慕名前来买鸟笼的朋友,由于年纪相近,所以就聊的很开心,中午自然就留几个人在家吃饭。席间,有一个人就说到最近运气太好,捡了个大漏,说着就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个物件来,我侧头看了一下,是一件铜板,不玩鸟的人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圈子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块顶板,但不完整,因为至少需要四件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顶。
接着大家就开始互相把玩这块顶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一般这种顶板上都会有雕花,刻些花鸟鱼虫或者梅兰竹菊什么的。但这块上面刻的却是一个人物,手拿折扇,一副文人打扮。看发型,一看就是清中晚期的。而且制作的非常精细,惟妙惟肖。颠了颠,有些重量,再看看包浆和铜锈,少说也有一二百年了。
接下来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块铜板,那个朋友就开始吹嘘自己如何慧眼识宝,在一堆不值钱的垃圾中发现这块顶板,又如何巧言令色的从商贩手里买了过来。等他说出价格以后,大家心里就知道了,什么慧眼识宝,人家故意的,这个价格虽说不是很贵,但作为一个完整物件的四分之一,能卖出去就谢天谢地了。
到了下午将近三点,一帮人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了这顿饭,快走的时候。之前那位朋友突然拿出那块顶板对爸爸说,尤哥,这东西留我手上没什么用,放您这吧,您接触的人多,有机会就凑一套,没机会,就留着玩吧。父亲开始当然是拒绝的,这家伙,明显是想拿这玩意抵费用啊。但架不住对方的热情,也就勉强答应了。如果父亲知道后来这块顶板带来的麻烦有多大,估计说什么也不会答应的。
转眼过来一个多月,我陪着父亲去七桥翁的花鸟鱼虫市场逛逛,买些鸟食,看看有没有新样式的鸟笼。父亲刚进去没一会,就两眼放光的快步走了出来,我正在车上看小说消磨时间,看见父亲的样子觉得很奇怪,就问父亲怎么了。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块顶板,也是铜制的,我心头不禁一颤,难道又找到一个,就问父亲,淘到一个?父亲笑着点了点头,说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店铺的,老板在外面无意间收来的,想着父亲识货,就拿出来给父亲看,父亲自己一眼就看出这是和之前那块是一套的,买了下来。
我当时想,要是能凑齐一套,也还不错,做出的笼子至少可以抬高两三个档次。当然啦,跳棍,食缸这些再找人定做一整套铜制的,那这个笼子少说五位数了。
我拿过父亲新买的这块顶板看了看。也是个人物的雕刻,这次刻的是个女的,刻的也是栩栩如生。我就打趣的对父亲说,这两块搞不好是两口子。
大概有过了三四个月,休息在家剑三,父亲突然打电话过来,快来快啦,有好东西。于是挂掉电话,对两个叽叽场的基友说了声抱歉,就去了父亲那边。发现父亲正戴着老花镜,对着电脑,似乎有点小激动。父亲见我来了,赶紧站起来,让我坐下,指着屏幕对我说,你自己看。
我看了下屏幕,原来父亲在逛淘宝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第三块顶板了。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放大了图片,发现这块顶板,无论从质地还是雕刻手法,几乎可以断定和之前那两块就是一套的,而且上面刻的也是人物,不过看起来似乎是个小孩子,手里还拿着一个玩具。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买呗,于是打开阿里旺旺,和卖家聊了聊,卖家也是做鸟笼的,这块顶板也是朋友给的,放了好久了,见实在凑不齐一套,就打算放网上来试试,正好被我父亲看到了。在得知我们已经有两块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