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昭四十年代,经历艰辛的建国元勋全部离世。
跟随太祖太宗南征北战的七位元帅也早已离世。老一代的人,都已追随着先太祖太宗而去。
平昭帝病逝于平昭四十八年,明知苑里已经送走了三个皇帝。平昭帝立九子烨均为新帝,其余子嗣封亲王各遣全国驻守。元洲差一点便在平昭帝的手中统一,但差一点的距离便能让那个积弱数百年的南赵重新强大。
大洛世宗皇帝封灵,宣平新帝即位,即先令太宰秋西西通议将军府准备再次征战。秋西西阻挠不成,只得全力准备新征。
宣平元年临天大战,宣平二年南河大战,宣平三年盐城大战。洛,赵死伤无数,以至人丁单薄,国库空虚。国家荒凉,叛乱四起。
四年,帝纳太宰秋西西之提议,撤军,驻守。宣平六年,帝为减少财政支出,而令秋西西出策。秋西西领将军府提出裁军,简官,精政,贴农,补商五政。帝允之。各地府兵造册,查册,减少空额案;帝都及各府县精简用政雇人,去除幕僚客卿公响,鼓励参加两才进士;军政要务由太宰进士院及将军府主持处理;自裁军所省费用,补贴农户,资助田地,由御史台督办;鼓励商人贸易,帮助建设全国道路,促进贸易,减少税额,减少检查。五政齐出,大洛的叛乱骤减。
……
宣平四年,平昭府咸清县
范大出生了,出生在这个地方。日子过得实在是苦,更何况这是平昭府。自南北大战以来,大洛几乎抽尽了平昭府的血液。虽然战事已经停止,但战争的恶劣影响仍在持续着。
范大因此从小都是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的鬼样子。
但他是幸运的,出生在战后。皇帝下令对战后生子的家庭免除徭役、赋税三年,另奖励富田五亩。
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收入顿减,因此也有了宣平六年的新政。帝都太宰秋西西领着御史台下放全国府县,执行新政。
咸清县县令常居宁,平昭四十年入宣进士,平昭寒门。常居宁经历了平昭年间的大战,在帝都宣进士院习政完毕后,于平昭四十六年请放到了自己的家乡咸清县做县令。在宣平初年,常居宁屡次上书请求缓战,但宣平帝不予采纳。
直到宣平四年停战,六年新政。常居宁得以受到皇帝重视,而秋西西也在注视着常居宁。宣平帝是一个怎样的人,秋西西已然十分清楚。他知道自己只能把希望的种子埋下去,在百年后,也许能长成参天大树,拥有对抗穹西国度的力量。因此,他要挑选一个继任者,一个能在未来继续浇灌种子的人。
……
范大懂事以后,一点点的看着自家渐渐殷实,自己也逐渐长成了一个大小伙。虽说家里不再因温饱而苦恼,但他也没有钱去县里夫子那边修习。范大十五岁的时候就选择去参军了,他进入了全国待遇最好的军队—平昭军。
最严格的训练,最激烈的战斗,最强大的军队由此形成。宣平二十五年,范大以兵职轮换调令回到咸清县担任府兵长。
而常居宁则已在宣平十二年调任建平府府尹,宣平十六年调任帝都御史台大夫。宣平二十二年,调任国库衙门首领大臣,宣平二十五年他开始兼任宣进士院院长及太子太傅。他已经走上了接任秋西西的道路。在宣平二十二年时的某一个晚上,秋西西与常居宁攀谈一夜,太宰秋西西最终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是日后数百年的国家剧变而屹立不倒的精神。
“国家必须强盛,才能应对日后的战争。”
宣平二十九年,极北爆发侵袭战争。平昭军调起旧兵,前去北原马山驻守备战。而范大也复起而去。同期,南赵遣兵北征,夺回了汉孤。宣平三十年,帝病逝。
帝,年号宣平。在位三十年,期间修政,行新政。振兴了大洛在平昭后期的衰败景象,并且彻底贯彻了宣进士制度,同时改革创新为宣进士正考,以定资格。
同时支持改革军制,简化军队编制,三中军,府兵,平昭军,帝都卫军,直接听命于将军府。
宣平年间,政治清明,人口有较快增长。相较于南赵,依然有着优势。
宣平帝崩于帝都宫城君子阁(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诏以长子烨宥为新帝,辅以太宰秋西西,国库衙门首领兼御史台大夫、宣进士院院长常居宁,将军府三将军。
新帝登基,改元成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