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我要纳妃> 第4章 帝乙拔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帝乙拔刺(1 / 2)

殷授此举何意?

原来帝乙还没有册立太子之时,朝中大臣多分为两大派。

一派认为生性仁厚、颇具才能的长子微子启是最适合人选。

但另一派则认为微子启出生的时候,其母还只是小妾,身份自然不如她成为皇后以后所生的寿王,所以应该立寿王为太子。

由于赞成微子启的一派势力较强,所以尽管帝乙虽然心中比较偏向小儿子寿王,一时也无法拿定主意。

另一位妃子所生的微子衍知道大臣们大多倾向大哥,加上自己和大哥都算是“庶出”,所以和微子启沆瀣一气,合力排挤、打压老三寿王。

即便是殷授成为太子后,这两兄弟也时常给他添堵。

有些大臣已经重新站队,但奈何有些冥顽不灵之人,要将微子启这条黑路走到底。

今日微子启和微子衍两个便宜兄长,又联合大臣跳出来反对他。

殷授心中本来就对着两兄弟没什么感觉,如今更是不喜。

同时殷授在心里默默的记下了这些反对派的名字。

征伐东夷不是他的初衷,此举真正的目的在于分辨出哪些人是坚定的站在他这一方。

自己今后的敌人可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在和他们博弈的时候,可不能让自己内部乱起来。

这些反对派总有一天要把他们清洗掉。如果放任不管难免不会祸起萧墙。心慈手软只会作茧自缚。

微子启和微子衍好歹是他名义上的同胞兄弟,若非必要殷授还是不想动他们。

但比干,箕子二人若是一味给我添堵,不知进退的话,休怪我手下无情。

现在想来,历史上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也无非是这样吧。

“既然太师公忠体国,那么就依太师所请,限太师三日内点齐兵勇,届时大军开拔,兵发东夷,东伯侯随军返回封地,协同太师作战。”

“黄飞虎何在。”

“末将在。”一青年魁梧男子出列拜倒。

“飞虎尚且年幼,却有一片赤诚报国之心,孤就准尔所请,封你为先锋大将,辅助太师征剿东夷,定要使其王室亡国灭种,以震慑四方蛮夷。”

“末将领命。必不负殿下信赖。”黄飞虎意气风发,话语铿锵有力。

“兵家大事,岂可儿戏,三王弟为何一意孤行,罢,本王子这就去面见父王,请父王圣裁。”微子启当即拂袖而去。

“大王兄,稍后,臣弟与你同去。”微子衍也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以往支持微子启的那一派诸位大臣就有些尴尬了,去也不是,留也不是。

这时比干和箕子开始带头:“太子殿下不听劝慰,一意孤行,擅启兵戈。诸位大臣随我等一同面见陛下,请陛下圣裁。”

顿时朝中大臣走了将近一半,好好的一堂朝会不欢而散。

殷授气得涨红了脸,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场中其余大臣面面相觑,闻仲此时也拿不定注意,出言问道:“殿下,出兵之事是否暂缓。”

“一切照旧,父王若有怪罪,孤一力承担。若无其他要事,便散朝吧。”

众位大臣闻言,皆表示没什么大事,于是殷授便草草的结束了人生中第一次失败的朝会。

对于微子启等人告状的行为,殷授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历史记载帝乙册立太子后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若是帝乙此次是真病,那大限也就不远了。

若帝乙是装病,嘿嘿,那这帮子大臣就要悲剧了。

明朝太子朱标,和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为人仁厚,性格偏软。

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

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

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

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

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帝乙此举和朱元璋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称病不出,放权太子,然后引出一批仗着自己资历老,威望高,不把太子的政令放在眼中之人。

这些人就是朱元璋口中的刺,也是帝乙眼中的刺。

帝乙极爱纣王,先是不顾群臣反对立殷授为太子在前,再为太子指婚东伯侯之女在后。

帝乙也知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便想出这个办法,为以后的纣王拔掉这些刺头。

殷授两世为人,又深知历史,稍加揣摩便得出了这个结论。所以他有恃无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