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六十八章 乾清密奏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八章 乾清密奏三(2 / 3)

祖宗宫苑发卖来为宗室买米。

江南大饥,米价四两至五两。那蜀世子将王府长存米十万石运至江南赈灾,一石只卖二两五。米到码头,万民争购,人人称颂蜀藩仁义。

曾任漕运总督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奏报皇帝叹曰:藩王之半,仁如蜀主,天下何至于丧乱至此!

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也密奏皇帝:蜀王府之人盛赞蜀世子,贤比之于蜀献王朱椿,而能又过之!

如今皇帝赤裸裸地向藩王伸手,会不会像靖难之役一般的震动天下?

“太祖家训:藩王与天子,本是至亲骨肉。如朝廷之命合於道理,王则唯命是听;不合道理,见于祖训。人称蜀世子仁贤有德,周先生以王财养朝廷官军,合於道理乎?”

皇帝突然提到太祖家训,给期望无限的周延儒一桶冰水从头淋下。

太祖家训,不仅是天子家法,更是国家宪法。天子尚不可更动,大臣触及,便是一个死字!

好在周延儒不愧是状元及第,智商之高,无人能及;机敏之捷,谁人能比。他略一沉吟,便出言奏道:“藩王出银饷军,便是违了祖制。此等说辞,臣以为谬矣!”

不等皇帝反应过来,周延儒便语出连珠:

“天子与诸藩之亲,天下共知。德、福、襄、蜀、唐、徽诸王罹难,陛下为之缀朝,为之省膳,天下士民百姓,俱称陛下亲亲之情。如今蜀地逆贼遍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蜀藩饷军,既为朝局,亦是自保!若陛下驳了蜀地奏请,倘哪天蜀藩不幸,天下必反以为陛下欲借贼寇之手削藩是也!……”

周延儒的话顿时让皇帝无言以对。

请蜀藩及蜀地士绅助饷义军,本是蜀地巡抚、巡按联名上奏提出的。虽然蜀王府并没有明确表态,但很可能知道并同意。蜀藩饷军自保,如果被皇帝驳回,那将来一旦藩国不测,必是皇帝和朝廷的责任。那时若有人指责皇帝借贼削藩,皇帝何以应对?

“既如此,”皇帝缓缓说道,“准了蜀地义军之事便可。只是……”

皇帝说着,又加重了语气。

“这要他们自愿,切不可逼迫藩府纳银几何!免得伤了天和人伦,坏了天家亲亲之谊!至于义军人数期限诸项,亦准廖大亨、刘之勃所请。卢象升之天雄军,士绅助饷有之,但大数还是朝廷拨给。藩国再富,不过一隅之地。以一藩之力,岂能承担五万之数?不如随其所请便是。”

皇帝终于同意了,让周延儒心中大快不已。

两万人也不少了!若皆按护商队的装备饷章待遇,一年至少为朝廷节省百万两银子的军费!若推而广之,天下诸藩及勋贵一起助饷,那朝廷的财政困难将迎刃而解!

薛国观想做却丢了性命之事,自己轻松搞定!

想到这里,周延儒终于忍不住了。他的嘴角扯动,渗出一丝微笑来。只是君前奏对,他依然时时小心,观察着皇帝的动静。这时,周延儒突然发现,皇帝的嘴角也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原来如此!

皇帝先前的诸多刁难,只是不愿承担责任的花招罢了!

周延儒心里感叹,十二年前那个年轻鲁莽的皇帝再也不见了。

当年自己离京之时,皇帝只有二十岁,如今自己再相,皇帝已经三十二岁了。盛年早衰,两鬓斑白,可见平日用心之深!

既然看明白想清楚,周延儒便一鼓作气,把事情都摊了出来。

“那蜀地呈请之盐税改革及报捷请功诸事……”

“都准了。内阁重新票拟,司礼监批朱!要让他们出银子助饷练军,朝廷总得给些甜头。只要他们不折腾出蜀地,就依了他们。”

“陛下圣明,臣遵旨!”

“明发诏书于天下。”皇帝端坐不动,只剩了一张嘴皮在动,“褒奖蜀王府捐饷助军之举深明大义。廖大亨干的不错……”

“臣意,如其能劝饷建军,重取巴州,抚定全川,位不失九卿。”

“甚好!”皇帝点点头,“先生可用私信告之!”

“臣遵旨!”

“先生再写一份私信给刘之勃,褒奖他识大体、顾大局、抚按同心,维持了蜀省抚局!不过也要提醒他,不要与廖大亨搞在一起!抚按联名上奏这些事,少搞些!”

事情很快议完。周延儒正要告辞,皇帝又开了口:“藩王不可典军,祖制也!先生亦可用私信告知廖、刘二人!”

“臣遵旨!臣还想起两事:

一来汉中贼炙,小红狼诸贼屡屡侵扰汉中府。瑞王几番上奏朝廷,请求移藩。臣以为,瑞王乃陛下亲叔,万不可有失也。若不得已,可移至蜀地也!重庆天险,可保瑞王无虞;

二来保宁知府张继孟乃陛下亲手简拔,任事勤能,力保川北大局,臣以为可任四川布政使!至于四川左布政云南宁州(今云南华宁县)人张法孔,臣闻其居官特廉,曾献任内结余三十万两为兵饷。臣请将张法孔调任京师太仆寺少卿,以用其廉!”

瑞王移藩,这是广建众藩以分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