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六十五章 帝师之礼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五章 帝师之礼二(2 / 3)

,是一座面阔十一间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大殿。

这座辉煌的大殿屡烧屡建,早已不是它最初的模样。

在朱平槿的前世,皇极殿被辫子皇帝改成了太和殿,其后的中极殿和建极殿也相应被改为了中和殿和保和殿。

有人从皇极殿改名太和殿一事中挖掘出了无穷无尽的深意,比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核心价值观”,“从‘天人合一’的天地之本中寻求到了‘和’的先天依据”等等,读之令人喷饭,思之令人作呕。

这些急于替辫子皇帝洗地的人知道无穷无尽的深意,可辫子皇帝反而不知道。

当皇极殿被辫子皇帝改名时,南方和四川的汉人正在做拼死的抵抗,进行绝望的斗争。辫子皇帝急需一种政治表态,来欺骗大明遗族。

汉民族或许并不能改变被统治被奴役的历史命运,但是汉民族依然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践行一个伟大民族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那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三位阁老,不必参拜陛下,请东向而立!”

王承恩笑着将周延儒等三人引到应该站的位置,那是在宝台之下,大殿左侧。而他们平时入觐,都是站在左侧,武官和以武得爵的勋贵们则站立右侧。

子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站立殿左没问题。只是他们入殿,自然要面对皇帝,怎能给皇帝一个冷肩膀看着?再说,见了陛下,岂能立而不拜?

这是什么礼法?

周延儒假装不知道,而谢升和贺逢圣是真不知道。三人带着真的假的,狐疑的惊奇的目光站好,就看见皇帝笑呵呵地牵着面色苍白的太子,从宝台上走了下来,站在了他们身前。

皇帝收了笑容,正肃颜色道:

“古代圣帝明王皆崇师道。卿等,朕之师也。宗社奠安,惟诸先生是赖!”

皇帝说完,竟对着他们三人深深一辑!而年幼的皇太子朱慈烺,更是跪地叩拜。

原来是拜师礼!

这下三人都明白了。

皇帝是在公开向天下宣示:皇帝已把拯救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三人身上!

国安,三人有力挽狂澜之功。

国灭,三人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

……

自去年九月傅宗龙身死项城之后,河南、湖广的局势仍在继续恶化。

商水、扶沟、洧川(WEI,今尉氏县洧川镇)、许州、长葛、叶县先后失守,刘国能(闯塌天)自杀。

十一月初,豫南重镇南阳失陷,唐王朱聿镆(MO)被擒处死,总兵猛如虎和刘光祚战死。

随后,邓州、襄城、镇平、新野、唐县、泌阳、舞阳、汝州、许州、禹州、新郑、鄢(YAN)陵、尉氏、通许、陈留等州县陆续失守。

禹州失守,徽王死国。这已经是死在流贼手里的第四位亲藩了。当时,内阁看见塘报,便知道开封城要经历第二次劫难。果不出其然,前几日河南飞骑告急到了京师,开封府又被闯贼围了!

皇帝把希望寄托在他们三人身上。可三人能向皇帝明说吗,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拯救国家!

目前各地战事不断,全国南北两直隶十三个省,哪个省没有土寇流贼?哪个省没有灾异天变?哪一个省没有垂死的流民?

到处都在要兵,到处都在截饷,可运入京师的银子和粮食却杯水车薪!

解开封之围,要兵要饷要敢于领兵上阵不怕死的大将,可他们一样也没有。国家最后一点精锐、最后一点储备,全部被洪承畴葬送在了松山。

以前用加征赋税的老办法,总能从濒临饿死的百姓手中抢来一点粮食。可这老办法已经不管用了。再加征赋税,除了让更多的百姓加入造反大军之外,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皇帝这躬身一辑,把这三个人被逼到了墙角。他们又羞又愧,脸涨得通红。

怎么办?三个人心里都在想着说辞。

可是,这还没完。皇帝盯着领头的周延儒,又是一辑到底:

“朕以天下听先生!”

……

大殿里发生的一切,丹碧之下的中低级官员看不见也听不见。

可皇帝就是害怕这些本事不大声音不小的京官们看不见也听不见。

皇帝专门安排了太监高起潜唱礼,将他与三位大臣的一言一行都向皇极殿广场上的大臣们公开广播。

皇帝此举,让京官们悄悄的交头接耳:如今的大明天下,皇帝已将治世之权柄,交给了首辅周延儒。如果周延儒真能向于少保一样挽救国家,他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功臣;如果大明在他的手中覆灭,他也将成为永载青史的亡国大奸臣!

在四品官的队伍里,于劼认真地将高公公唱的每句话都牢记心中。他决心等典礼结束,立即前往永内(永定门内)大街上一间小钱庄铺子。

这间钱庄铺子新近开张。地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