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风淡云轻地笑了,瞥了眼李慕白说道:“过讲,过讲,子圭见识不凡,在下颇为佩服。”/p>
李易玩味地看了眼他们,文人之间争意气,火药味十足,却又有几分毫无粗口的雅道。不过,李慕白潜力惊人,他已有打算重用,能够平衡叶知秋的影响,二人在可控范围内的分歧,他还是喜闻乐见,甚至隐有推波助澜,也算是上位者的平衡权谋之道。/p>
随着地位不断攀升,主政一方的态势逐渐确定,上位者的御下权衡不知不觉中产生,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如此,当下淡淡地道:“我虽然不愿,却不得不做,就看孟太尉如何应对了!”/p>
叶知秋和李慕白默然,两人都能理解当今局势的严峻,心里各自有了算计!/p>
此时,蒙古军入侵在即,忠孝军主力由西县北调,驻扎武休关南,这段时间也招募些民众,并从夔州路征六七百壮丁,全军增至四千五百人。/p>
孟珙非常重视武休关,在巡视关防之际,顺带校阅忠孝军,接见南玥与上官昭。/p>
南玥依然是初见孟珙那身打扮,不过换成了青衣,上官昭却是一身半袖戎服,神色颇为严肃。/p>
“忠孝军军容齐整,可见二位尽心尽责。”孟珙对南玥、上官昭不吝褒奖,令人如沐春风。/p>
南玥淡然一笑并未说话,把机会让给上官昭。/p>
上官昭瞥了眼南玥,开口道:“太尉过誉,属下职责所在。”作为忠孝军的总管,他自然当仁不让。/p>
孟珙对上官昭公式化的应付,显然也缺乏兴趣,但他仍笑咪咪地道:“有忠孝军在,武休关防御放我放心不少。”/p>
简单几句没营养的话后,上官昭找个借口退下。孟珙方才看着南玥,沉声道:“看来尚言掌军不易啊!”/p>
南玥樱唇微翘,淡然道:“三弟能力出众,将士多誓死随从,太尉若能用可抵精兵万人。”/p>
孟珙不免一笑,玩味地道:“尚言玩笑了,两府频频传檄,恐怕尚言也接到官塘。”/p>
南玥神色稍瑕,低声道:“太尉,难道不能稍停片刻,共御外悔?”/p>
孟珙似乎料到南玥的态度,并未有任何的惊讶,平静地道:“未雨绸缪。”/p>
南玥闻言不语,一张绝色艳丽的脸蛋风平浪静,无人能窥探她内心到底作何打算。/p>
“李易加强沔州、龙州防御,主力马队6续调入大安,恐怕早有定策,忠孝军乃朝廷在蜀川支柱,断不可有任何闪失。”孟珙一心抗战,但李易的手段还是落在他眼中。他知、李易知,阳谋而已,正如李易曾言:先秦诸子玩剩下的,无聊至极。/p>
但是,就算是玩剩下的招数,放在合适时机,仍然屡屡得手,正如时下蜀川,双方战略一览无余,李易与孟珙明知对方算计,却不得不各凭手段,看谁能把蒙古人引到对方战线上,那才是真正的杀招。/p>
很显然,李易占据极大优势,其北上转战的意图,也有然蒙古人认识到蜀川马军犀利,取短弃长攻伐沔州、龙州等处,宋军马队很可能北上断其归路,主力沿大散关取南郑,进入平原与宋军马队决战不失为上策。/p>
孟珙的部队虽是不断增加。兵力达到万七千余人,但马军仅有两千,难与相提并论,忠孝军有马军六七百,却并不完全掌握在手中,这是致命的短板,必然是蒙古军要目标。/p>
南玥何等聪慧,却不假于颜色,不咸不淡地道:“忠孝军,还请太尉放心,就是拼光也要守住武休关。”/p>
孟珙用赞赏的目光,投向南玥,心下却在盘算得失。/p>
上官昭心下很不痛快,很明显,孟珙对他信任度不高,尤其在妹子上官巧被送到他身边,更加有风箱里的老鼠感觉,这是他心里最不爽快所在。/p>
他在当时站在李易角度上,却不代表事事听从其压制,尤其是在家国立场上没有任何商量,绝对站在朝廷边上。/p>
心里很烦,回到自己的军帐,却听卫士过来,在他耳边轻声嘀咕几声,脸色变了几变快步过去。/p>
“独眼,你来做什么?”上官昭进了军帐,口气很不友善,眼神也很毒辣。/p>
独眼郑臣,当年潜伏忠孝军的将校,终究修成正果,堂堂正正出入军中,李易回归后,又被任命为四川缘边都统制司正将,属于都统制司直属的将官。/p>
“三领,没事,小弟就不成来看看领了。”郑臣一脸和善地笑容,似乎还有几分恬脸。/p>
上官昭一阵无语,吴蓝山再是糊涂,但忠孝军却是无辜的,郑臣的阵前反戈,是忠孝军加快覆亡重要原因之一,最亲密的兄弟,竟是李易他们安插的细作,他无法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