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十七年,十二月。三线战事还在焦灼,不过南疆的战事是越来越有好转,怀化大将军宋文远已经打入南诏境内,只是到了冬季,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粮草的供应更不上,以至于只能先驻扎在广州的南宁,等到来年春天,再做打算。为了将平民百姓的情绪从关注战线上拉回来,当今天子决定先立贵妃。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附近的达官显贵都开始暗中操作,希望自己家会有这样的好运气。
申时,紫宸殿中。李烨的内朝幕僚蔡qd还在看着还没处理完的奏折。永嘉十五年的殿试前三名,如今都进入了内朝,不同于状元徐羽森的运筹帷幄,也不同于探花郎熊向东的懒散,蔡qd进入内朝后,可谓是事必躬亲。
批完最后一本,蔡qd伸了伸懒腰。这时,大长秋拎着一个食盒进来,对蔡qd说道:“蔡大人,这是御膳房熬制的粥,刚刚出来的,一会带回去喝,助眠的。”
蔡qd笑着谢过,接过食盒后,对大长秋问道:“公公,不知道皇上有没有选好贵妃的人选。”
大长秋愣了一下,也笑着回问道:“怎么,蔡大人也想插一脚?”
蔡qd摆了摆手,一下子就想到大长秋的意思,说道:“并不是的,今天留中的丁卷都是写些描绘自家女儿或者孙女的,这样一直拖着,会影响内朝的批阅速度。”
大长秋一副了然的样子,说道:“已经定下来了,是卫国公苏定的孙女。”
“卫国公苏定?那个攻克姑苏,然后屠城三日的苏定?”
“正是。”
嘶地一声,蔡qd倒吸一口凉气,然后对大长秋一本正经地说道:“还请公公去告知皇上,如果贵妃是苏定的孙女,请务必要监管起陶家。”
“这是为何?”大长秋有些不明白。
“我和徐大人曾经翻阅过卷宗,找取没有污点,可以被拉笼的官员。曾经看到过关于陶家当代家主陶潜和卫国公的恩怨。”
“这么一说,老奴也明白了,这就去,大人那您就早些出宫,风言风语对大人不好。”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出去,前往潜龙殿。
酉时的钟声响起,天色已逐渐暗淡下来,在陶府门前那条街道上,一阵急促的踏步正伴随着哗啦哗啦的甲胄抖动的声响,渐渐由远及近。
那是两队全副武装的军卫,一支从街东来,一支自街西来,披着鲜红色的斗篷,头顶的头盔上插着白色的羽毛,羽林卫。两队人马正好在肃王府的门前汇合,背对陶府。铁甲铮铮,吓得行人纷纷低头,快步离去。
大长秋出现在队伍的前头,对两个统领说了些什么,随后两个统领就快步离去。只留下大长秋神色复杂地看着面前大门紧闭的陶府,心中有些愤懑。
过了一会,底下的街道上响起两声呼唤:“公公。”
随着这一声轻呼,两名羽林卫统领快步走向站在陶府门前的大长秋,待走近后,其中一人抱拳说道:“公公,按照指令,我等已按令封锁整条街道。”
面甲覆盖了一张脸,只余下一双眼睛,冷冰冰地对大长秋说道。
话音刚落,另外一名羽林卫统领亦抱拳说道:“我这边也已封锁就绪。”
大长秋点了点头,刚要说话,忽然好似感觉到了什么,下意识往边上的那家酒楼二楼看去。
酒楼上,一个穿着便衣的人在大长秋想要转头的一瞬间,低下头去,喃喃道:“真是敏锐啊。先回去告诉老奶奶。”
看了一眼没人,大长秋摇了摇头,应该是自己多疑了。
“叫门。”抬手指了指面前的陶府,大长秋旋即又叮嘱道:“切记,不可伤人。”
“遵命!”两位统领抱拳领命,随即他俩一同迈步走上王府前的台阶,抓起门上的门环,梆梆梆地敲了起来。
连敲了七八下,就听门内传来一声不耐烦的声音:“谁啊?”
片刻后,便有一名家丁一脸不耐地打开了门,伸出半边脑袋朝外瞅了一眼。
而当他看到府邸门外的街道上站着一对军卫后,他神色顿时一变,在长安这么多年,大名鼎鼎的羽林卫还是认识的,家丁下意识就要将门关上,只可惜,羽林卫统领抢先一步,两个人奋力一把推开了门,随即,他们身后的大长秋一个人走了进去。
“此乃陶府,你等要做什么?!”
那名家丁在被撞开后,下意识就想往府里跑去,可惜却被其中一个羽林卫统领给擒住了。
府门处的吵嚷,惊动了在前院打扫的家丁们,他们疑惑地喊道:“老李发生了何事”,便有几个朝着府门方向跑了过来,待看到同伴老李被制住,且门口走进来一位红色衣袍,面白无须的男子,其中一名家丁面色顿变,疾呼道:“速速禀报家主!”
听闻此言,当即便有一名家丁转身就跑向府内深处。
而与此同时,在陶府里的书房内,陶潜正躺在一张有些老旧的摇椅上,闭着眼睛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名家丁就急匆匆地跑进来,一脸着急地对自己的家主说道:“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