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阳光尚好,皇宫里照出一片祥和,宫里的宫女太监们早已经开始忙碌了,御膳房这时候一忙的厉害,宫里上下几千人都等着吃饭呢。
“朕不吃药!这个药苦的倒胃,我要吃番薯!”老皇帝朱元璋歪在暖阁里的坐榻上,各种不合作。
“皇爷爷喝了这碗药,孙儿给您在这暖阁烤番薯行不行?”朱允炆有些头大,一国之君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在吃药方面百般不合作,闹得跟三岁的孩子是的。
朱元璋的眼睛顿时亮了:“你说的是真的?”
“皇上不可以!烤番薯的烟会让陛下咳嗽的!”身边伺候的太监连忙制止。
朱允炆无奈摇头,“皇爷爷孙儿刚寻到一种银炭,烧起来没有烟雾,正好用来烤番薯,不过皇爷爷如果不乖乖吃药,就别指望孙儿跟皇爷爷胡来。”
“你小子真会跟皇爷爷谈条件!”朱元璋无奈,只好咬牙将黑色浓稠药汤子喝下,大太监连忙送上茶水帮着他漱口。
朱元璋像个孩子一样,鼓着眼睛,吹着胡子等着朱允炆给他烤番薯。
朱允炆笑了笑对殿外道:“拿进来吧!”然后回头跟老皇帝轻声说话,爷孙俩人都很兴奋,毕竟从来没有在暖阁里烤过红薯。
两人说话一会儿,还不见小太监将炭火搬进来,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孙儿,他们在磨蹭什么呢,怎么还不进来!”
大太监躬身说道:“奴才去看看。”
朱允炆脑子一转,连忙说道:“你照顾好皇爷爷,我去看看!”说罢就站起身往门口走。
门口的小太监们两手垂在身侧,身边放着已经搬来的炭火盆,身后站着两个手捧几个番薯。黄子澄却抱着两只膀子呵斥他们:“暖阁乃是皇帝陛下批阅奏章的地方,怎能行什么厨房之事!真是胡闹!”
“黄卿家!”朱允炆连忙叫住他:“皇爷爷刚吃了药,别惹他不高兴。”
“殿下!暖阁内不可……”朱允炆摆手制止。
“孤知道,只是皇爷爷年纪大了,有时候还是顺着一点好,眼看都过年了,图个热闹一乐吧,黄卿家也应该好好乐一乐吧!”
“殿下,虽然快过年了,但是依然不能放松圣人的教诲。再者,”黄子澄低声说道:“藩王们都借着过年想要返京,其中以燕王最为棘手,殿下不操心这些难道要操心怎么烤番薯么!”黄子澄的声音压的极低,急切说道。
“黄卿家,孤心里有数,但皇爷爷的愿望便是最最重要的事。黄卿家曾经教过孤,要仁孝天下,藩王来京探望皇爷爷是孝,孤允许他们进京就是宽仁。”
“殿下说的极是,可是这暖阁烤番薯……”
“黄卿家,如果您家中长辈也……难道就忍心……”朱允炆说的很隐晦。
“允文!还烤不烤番薯给朕吃了!朕要生气了!你这个不听话的臭小子!朕还不如去要饭来的舒坦!”朱元璋隔着暖阁厚实的门窗暴躁的叫道,难得一碗药汤下去,骂人的气势倒是中气十足。
“黄卿家,孤明白你的苦心,你还是去安排藩王进京的事吧,给孤好好盯着。四叔来了赶紧来报。”
黄子澄连忙应下。
朱允炆转身进去,身后呼呼啦啦跟着一伙人:“皇爷爷,小太监怕银炭刚燃起的烟熏着您,所以在外面燃了一会才进来。”他说着,身后的太监们已经开始忙活了。
烤番薯用的银炭是一种优质木炭,早在唐朝和元朝时候就是贡品,朝廷有专门的记档:“银骨炭出近京之西山窰,其炭白霜,无烟,难燃,不易熄,内务府掌之以供御用。选其尤佳者贮盆令满,复以灰糁其隙处,上用铜丝罩爇之,足支一昼夜。入此室处,温暖如春。”
只是由于各地起义,专门做银炭的工匠们四处避难,大多数人在战乱中死去,或者隐居山野。太子朱标寻访很久没有查到这类工匠,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几个工匠的后人,便宜了朱允炆。
朱允炆吩咐工匠后人几番实验之后,终于制造出了这个传说中的银炭。这才生出了在暖阁烤番薯的主意。
“这炭火确实好用,果然没有烟。小允子这件事干的不错。”朱元璋夸赞道。其实他早就知道这银炭的存在,毛骧早已经奏报过了,他在等着朱允炆自己拿出来,只是没想到这个孙子居然是用这种方式拿出来。
真是个孝顺的孙子呀!
只有好儿子才能生出好孙子!
只可惜了朱标死的太早!
也许是眼瞅着过年,也许是真的太老了,朱元璋看着孙子忙活继而想到大儿子朱标,然后又想起那些跟着自己浴血奋战的老朋友们……
“咳咳!当年的老家伙们大都不在了,只剩下一两个还不敢进宫了,我这个老家伙连个说话的都没有。”
“皇爷爷说什么呢?孙儿这不是在眼前的么!”朱允炆一边指挥小太监烤番薯一边腹诽皇爷爷杀人太多。
“孙儿,你是不是觉得皇爷爷杀的人太多了?”
“孙儿不知。”朱允炆很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