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下了数天,总算见晴,汝南城经过新生的政权月余的治理,焕发出蓬勃的强大生机。
原来,自从占领了汝南城后,革命军俘虏了大批黄巾降卒,又收陈家庄、李家庄和鲍家庄的近两千庄兵,革命军人数急剧膨胀,旧有的自卫队编制方式立显混乱,加上又得到大批刘辟龚都搜刮抢夺来的金银珠宝及粮食輜重,市政府财政暂时挺充裕,林勇便接受了赵劼提出的军队改制的想法。
随后,首届汝南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全票通过了林勇关于改制的提议,不过不仅仅是军队体制改革,且涉及政府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会上,各地代表踊跃提出发言,大多建议颇有现实意义,其中最著名的乃是许靖深化了林勇所提的“深挖洞、高筑墙、广积粮”的发展策略,从政治文化教育士农工商等各个方面作了细化阐述。
政府改制可谓大刀阔斧,在林勇强力要求下,一律废除汉朝官制。
汝南郡堪比后世的一个地级市,林勇思虑再三,决定将革命彻底进行到底,力排众议撤销“郡”的称谓,参照后世将汝南郡改为汝南市,汝南城为市府治所,下辖汝宁县、水屯县和阳城县,原来的七个镇分别并入各自的县府,治所则分别定在原来的汝宁镇、水屯镇及阳城镇。
因老根据地一贯重视识字教育,民众素质普遍较高,加上设有党员干部培训班,故而市级县级还有基层的官员并不缺乏,只是大多治政经验不足,相信假以时日便能熟练起来。不过,这些官员均由市政府临时任命,月余后将由根据地各地百姓投票决定是否转正。
至于军队体制改制,全军对外统称为革命军,总体上依战斗力将全军分成三个等级!
首先,自卫队改称自卫军,下辖五个精锐老兵组成的千人大队,各个大队各级主官均由老根据地自卫队员担任,驻守汝南城,乃今后作战的主力,依照各自的军衔享受不同的薪制待遇及各类优惠政策补贴——尚在老根据地时,薪酬待遇及政策补贴的制度便已实行,此时若取缔,怕是会引起不良后果,唯有继续咬牙撑着,相信只要税收及农商政策得当,就能挺过去。而这种制度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自卫军一经整训后,爆发出来的战斗力绝对强悍,当然目前自卫军虽由精锐老兵组成,却尚未达到最佳理想状态,尚需要时间训练磨合。
至于未能入自卫军而多余下来的精壮,另组一军,称为地方军,由老民兵队员组成,三县治所各驻守千人,平时维持各县所辖的乡镇治安,战时又配合主力作战,同样享受不同等级的薪制待遇及各类优惠政策补贴,不过这方面比不上主力部队。
而各村仍保留民兵队,队员的编制为二十之五十人不等,没有薪酬,但享有新政府的各类优惠政策补贴,同时地方部队今后若补充兵员时,优先从民兵队中选拔,平时负责村里劳作,战时负责放哨、示警、袭敌、疲敌等任务。
至于军衔方面,完全照搬后世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处就不赘述。
为了加强革命党对军队的控制力,林勇又提出“党支部建立在中队上”的主张,获得了军委会议的委员们一致通过。
至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及工业商业等方面,说是改制,其实算不上,充其量是提出了构想,主因是各方面的人才欠缺,不过市文教局、市农建局、市医卫局及市工商局的架子算是搭建起来。
汝南市人民政府一成立,代市长邓铭及代副市长许靖召开政府会议,定下了第一个一年计划并于全市颁布,号召全市军民配合政府工作,力争年底将根据地的工农商各行业发展上新的台阶,而现阶段第一季度的任务,则是派遣官员在各乡镇深化土地改革,而因久经战乱而残破不堪的汝南城则按部就班进行改造。
汝南城外铁矿的储量丰富,由市政府出资控股的汝南冶钢厂在市农建局局长王老汉牵头下给建立了起来,产出的大量钢材除用于军用外,还用于汝南城的东城区的改造建设。大批从老根据地迁来的工匠正在王老汉培训的施工管理人员调度下,一边拆迁一边建设,日夜轮班,有条不紊。
由于新政府早已发布公告,拆迁的房屋不但会给予户主适当补偿,而且修建完毕后会另赠送一套三室一厅的居室,选出的东城区老户主代表特地去桑林村考察过,对村里建设的七层高楼大加赞扬,令东城区老户主们大为羡慕,为了尽快入住新房,这些户主也不计酬劳地加入建设大军。
自然而然,改建的施工进度推进速度陡然加快,短短月余便已建设好房屋地下室基础,初步估计再过三个月新城区住宅楼的主体结构便会完工。
毫无疑问,这一月以来,可把林勇这个军政一把手累坏了,为了将根据地打造成后世那般,他只好客串了类似邓伟人的总设计师一职,政务军务上的各项重要大事,都需要他亲自批示拍板,连仍在孕期中的娇妻马怜儿都顾不上关心,好在马怜儿也知道夫君事务繁忙,半点怨言也无,还时常派人送来餐点及水果给他补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