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宋代科学家沈括是常用“地学说”来解释ufo现象的。他曾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记载不明发光物事件。“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涅晃,正如水印,而光焰灿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常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明代就出现了对于“螺旋状飞行器”的描述。
据华夏科学院上京市天文台一天文专家介绍,乾隆年间江东“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此记录为典型的古代螺旋状飞行器的记载,这些记录对一些人把螺旋状飞行器仅看作是现代才有,甚至于把此种现象推论为是人造卫星火箭残骸下落的解释的强有力的否定证据,今日人们所见的螺旋状飞行器形状在古人的记录中是“尾星旋转如轮”,而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叶明静静坐在一张玻璃一样透明的椅子上,面前是一张圆形的透明茶几……茶几上泛着淡蓝色的光芒,就像蓝色的天空。
在茶几的对面,同样一张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蓝发长裙女子……这个女子一双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清澈,明净……像剔透的阳光……
两人同时看着前面的墙壁,墙壁上,有一屏幕上,屏幕上介绍着飞碟在地球上留下的历史印记……
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很多画作。清代画家的《赤焰腾空》被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ufo目击报告。
《赤焰腾空》图,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如云,皆在仰目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团熠熠火焰。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赤焰腾空》图可谓一详细生动之目击报告。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皆有明确记述,然而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此画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之说法,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赤焰腾空》图,竟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
民国时人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曾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
“这些都是你们华夏国历史上对我们飞行器的详细记载……在各**界,我们星球参观地球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蓝发长裙女子淡淡的说道。
“哦,有没有更早一些的资料?”
叶明把手放在茶几上,左手搭在右手上。
“有的……”
蓝发长裙女子轻轻点了下屏幕,上面画面切换,显示出了新的画面,画面里面显示出了更悠久的记载,居然是甲骨文……
叶明微微一笑。
“你们这些资料是在地球上收集的吧……”
“是的,我们需要知道,地球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
蓝发长裙女子也微微一笑……两人互视着对方。
半响,两个同时呵呵一笑……
“有没有广寒宫的相关资料……我这人是文盲,上学的时候,没有认真看过书……”
叶明转过头,透过透明的看窗,望着远处的月球,月球上一片清冷……
“广寒宫?”
蓝发长裙女子眉头微微一皱……
“对,就是广寒宫……这是我们地球上知道月球上最古老的建筑……听说是伏羲留下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叶明搭在一起的手放开。
“嗯,这个好找,我帮你看看……”
蓝发长裙女子,手轻轻一摸,前面出现一个透明的键盘,键盘上有着一个个的按钮,这些按钮和地球电脑上的键盘很相似。
《明皇杂记》记载,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前集卷一引东方朔《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
《类说》卷五引此条又作《洞冥记》。二书所引,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