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之青帝孙仲谋> 第19章 封候拜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封候拜将(1 / 2)

孙策入余杭,尽收降兵。又大置筵席,宴请降将,以安其心,军中大将尽皆作陪。

时王朗酒醉,叹息道:“当初若是听了虞翻的话,就不会让你这个竖子如此得意了。”

孙策却不降罪,反而问堂下诸降将,道:“虞翻为何人,谋划的又是什么计策。”

诸降将不知孙策心思,担忧他会迁怒虞翻,均是讷讷不言。虞翻自挺身出言,陈述自己为王朗所做的谋划。孙策不怪罪他,反而喜欢他耿直的性格,卓越的才能,当即就想继续让他做会稽功曹,拜校尉之职。虞翻推辞,不授。

次日,王朗闻知,十分感动,劝虞翻道:“仲翔,你做我的功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主要助手),已经尽了自己全力。如今,你也该为自己考虑了。你家老母家小都在会稽,你不为自己,也要为你的家人着想。那孙策我虽然不忿他夺我会稽,但论事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上官,如今他看重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恰好当天,孙策又再次登门造访,征召虞翻为校尉。虞翻见孙策身正意诚,不仅言辞慷慨,更是忠义豪侠,甚是感动,愿为孙策效力,却坚辞校尉之职,道:“如今我刚刚投降,寸功未立,不敢接受如此重要的职务。目前主公您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席卷江东三郡,声威赫赫,天下无不震恐。我愿借您虎威,为主公劝说豫章太守华歆,将豫章归于主公治下。到时候功成归来,您再授予我校尉的重职,也是不迟。”

孙策从其言,以重兵屯守豫章边境,令虞翻为使者拜会华歆,劝说他投入自己麾下。

且说豫章太守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为官清正廉洁,为政清净不扰百姓,甚得民心。

当时,官府的税赋有三种: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力税)

田税不重,不过三十税一,刍稾(饲料)税也不过年每顷55钱,可以说是古代最低的土地税。

但人头税比较重,尤其是到了政治黑暗的东汉晚期,有户赋、更赋、口赋、算赋和献给之分。比如,每户每年需要缴纳200钱的‘户赋’;成年男子每年还要缴纳300钱的‘更赋’,废疾之人也不能免。凡是1岁~14岁的孩子,不分男女,每年还要交纳23钱的‘口赋’(皇室税收,归少府,其中有3钱是马口钱,属于特殊军费,归大司农);成人的人头税叫‘算赋’,15~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交纳120钱(政府税收,归大司农),商贾和奴婢加倍,每人每年240钱。为鼓励生育,女子15~30岁不结婚者分为五等,每升一等加征一算;有妇女怀孕者,免其夫算赋一年);还有胡乱摊派的‘献费’,凡是成年男女,每人每年都要‘献给’皇帝63钱,以供宫廷费用(地方乱收费也多如牛毛,不计)。

另外还有‘徭役’,就是每个傅籍的男子(年满17岁)每年须在户籍所在地服1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基础建设劳动。征发徭役说是以三十天为限,但只要工程质量不合格,需要返工,就叫‘勿计为徭’,即不计算在固定的役期内,可见徭役实际上往往超过一个月。另外因为天高皇帝远的关系,地方官滥发徭役也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注:傅籍是指秦汉朝实行的普遍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

华歆在豫章太守任上,努力从事生产工作,招揽流民重新垦殖因为战乱荒废的良田,恢复东汉初期的赋税政策,田租依然为三十税一,人头税却是减免大半,徭役更是很少征发。华歆息兵戈,大兴文教,与民修养生息,民由此乐之。

虞翻为使,至豫章治所南昌,劝华歆道:“公治豫章,轻徭薄赋,劝农课桑,教以廉耻,无刑不罪,与民生息,民皆乐从。我主虽远在会稽,也能听闻您的大名,十分仰慕。愿意执弟子之礼相待,将您的教化推行到他的治下。如今我主正领着十万大军,在豫章边境恭迎您的到来。为公计,还请您能够答应我主的请求,教导他如何更好的治理治下的土地。”

华歆欣然允之,乃以豫章郡相托,自轻车从简,往会稽方向而去。

原来刘繇兵败经过豫章的时候,华歆就曾设宴款待他,详细的向他询问了和孙策交战的经过。闻知孙策一个月就下丹阳,又一个月破刘繇而据吴郡,不由的对孙策的军事才华暗暗咂舌不已。今日又闻孙策已擒王朗,占会稽郡,虎视豫章。自度麾下兵少将寡,自己又只善文治,少兵家之谋,领兵之能。为自身计,还是做个识时务的俊杰,免得祸及己身,悔之晚矣。

当时,孙策正坐镇会稽治所山阴,忙着接收会稽,更换各县属吏,分兵会驻守稽各处关隘要塞,清缴溃兵流贼。闻华歆至,急忙丢下手中事物,带着手下大将出城相迎。孙策不仅出城十里到郊外相迎,还执弟子之礼相待,鞍前马后,随侍左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