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特的新同学一共有十名,虽然个个都是有来历的,不过他们对李特特都很友善,在这样的氛围下,李特特真的变成了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尽管很多课程李特特听的不是很懂,许多字也认不全,不能逐章逐句地理解清楚,但是他熟悉父亲的思路,可以根据父亲所讲的课文引申为自己所理解的大概意思。
李博士也没有指望李特特现在就能够把所有的课程都消化掉,他只是期望李特特能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能够对各类知识都有浓厚钻研的兴趣,不再让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三天两头因为李特特顽皮而不得不给乡邻四处道歉陪礼。李博士清楚自己的三儿子只要走上正轨,迟早会成为一名不可小觑的人物。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一晃半个月过去了,这天早晨李博士正在给同学们上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第一句是说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很多知识刚学习的时候,你仅仅是初步了解了这个知识。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吸收之后,你再来学习相同的内容,你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你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产生出新的观念,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想法。”
“所以我们学习知识都是要反反复复地学习,不能今天学过了就扔到一边,明天再不理它了。就比如我们大前天学习了珠算的加减法,昨天学习的是珠算的乘法,如果你今天再来复习珠算的加减法和乘法,是不是感觉到对珠算运用更加自如了呢?”
“如果过几天再来复习今天所练习的珠算,你的手法肯定更加熟练,也许你自己还能弄出个比我教你的更快更好的指法。潘安同学,你把第二句解读给同学们听听。”
潘安回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说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你,那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朋友之间的心愿、友情、思想交流因为天各一方而阻断了,现在双方见面了,各种情感都得到了满足,消除了孤独,所以是一件让大家都高兴的事情。”
李博士点评说:“嗯,朋友的确是消除孤独的最好办法,以后就算你跃上枝头变凤凰了,也不要忘记当初的朋友,不要拒朋友于千里之外。”
潘安说:“谢谢老师指教,既然是我的朋友,那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断不会做出狗眼看人低的势力小人的作为来。”
李博士说:“第二句潘安解的很好。那么石崇同学来断一断第三句给大家听听。”
石崇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说我很有本事,有很大的本领,但是外面的人不了解我,他们并不认为我是个有本事的人,他们认为我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我的心里面并不对这些外面的人产生怨恨,我还是我,我不憎恨任何人。他们不明白我,那是他们的事,所以我就是君子。”
李博士问道:“石崇,你真能做一个这样被误解的君子而毫无怨言吗?”石崇有些犹豫道:“一个人明明很有能耐,却不被别人认同。被人误解肯定心里会有些不高兴的,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只好说无所谓了。”
李博士又说:“圣人所说的‘人不知’不只是指一个人的能力,这个知可以做智来解,还可以做知晓来解。如果你做了对百姓有益的事,做了对国家有益的事,但是百姓不理解你,国家不表扬你,你也能无怨无悔么?”
石崇想了想,慢慢回道:“老师,我恐怕做不到无怨无悔。做好事可以不求回报,但是做好事却不被理解,反而有人埋怨的话,我是做不了这样的君子。”
李博士问道:“如果做好事被人怨恨,做坏事却被人赞扬,这两个不同的结果,你会选哪一种事来做?”
石崇犹豫了一下说道:“那我选做坏事却被人赞扬,我不要受冤枉,我宁愿坦坦荡荡地做坏事。”
李博士睁大眼睛问石崇道:“你既然有善恶之分,为什么还要选择做坏事呢?”
石崇回答说:“因为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啊。如果我做好事得不到表扬,反而被人怨恨的话,我为何还要做好事?大家都不希望我做好事才会去表扬做坏事的人。既然大家都无所谓善恶,我一个人较真有什么用?”
不等李博士回复,贾荃出声纠正道:“石崇,你说的不对!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不会因为别人的表扬或者批评而改变的。”
李博士点头道:“还是贾荃想的清楚。君子坦荡荡,做事但求无愧于心,别人的表扬或者批评于我如浮云。今天咱们下面的课程不在课堂里上了,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到现场学习,去亲身感受一下什么什么是所染。”
课堂上的孩子们大声欢呼起来:“哇,可以出去玩儿啦!”李博士笑眯眯地点点头,学生们兴奋非常、乱作一团。
洛阳城内的一座染房内,李博士带着学生们正在观看孙工匠染丝。一大把雪白的丝线被孙工匠放到黄色的染缸里,白色的丝线马上就变成了黄颜色。
孙工匠接着又把已经变成黄色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