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黄粱异录> 第二百六十四章 观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四章 观海(1 / 2)

第二百六十四章 观海

八卦阵之后,便是海神庙了,这海神庙之中供奉着龙王、雷公、电母、巡海夜叉。顺风耳与千里眼这几位神仙。和闽浙地区供奉着妈祖不同,这山海关的海神庙供奉的则是这龙王了。

这一点估计也是因为作用的不同吧,毕竟这老龙头之中的龙武营是一个海防营,是军人。而闽浙等沿海地区则是渔民,是平民。

而妈祖,传说之中则是庇佑渔民的神。虽然她名气很大,据说也很灵验,但是如果供奉在这充满了兵戈气息的军营之中,那肯定是十分的不合适了。而供奉相比于妈祖来说更加凶猛些的龙王、雷公、电母等神,那就是十分合适了。毕竟这里是军训,能够呼风唤雨和闪电霹雳的雷公电母,那是更加合适的。

这些神都是泥塑的雕像,虽然有着染色,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他们的本质来。这些神像的年头都没有多长时间,看他们身上的染料便可以发现了。神像都是奇形怪状的,相比于这些神像,我觉得祈求岳飞、文天祥等人或许更加管用吧。

神仙,很多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真实根据。虽然经常说有什么神迹神迹的出现,其实自己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神迹大部分也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真正的神迹,没有人见到,真正神,同样也没有人见到。

所谓的神佛,不过是人们心灵精神的需要而已。在受到了挫折的时候,总是喜欢拜神拜佛,就好像在临时的拜了几拜后,这些神佛就会保佑自己时来运转,立刻发财一样。

但是如果这些神佛真的就是谁拜自己就让谁发财的话,那么这些神佛,也就丝毫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真正的神佛存在的好处之一,那就是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良善,让人们都能够心向善良。

而现在的神佛却是远远的避开了这个最初的作用,现在的神佛基本上都是成为了人们用来牟利乃至于祈求利益的工具。这是基本上如今所有宗教都避不开的一点,它们毫无疑问的,都失去了原始的初衷。

不管是道长也好,僧人也罢,还是什么阿訇啊,神父啊,基本上都是这个原则。他们利用信徒的愚昧来谋取私利,最终一个个都是赚得是满盆满钵,吃的是肥头大耳,家里是富得流油。

我没有拜神的习惯,我只会拜大成至圣先师,这是对道统的尊重,而不是对神仙的崇拜。和拜神不同,拜先师,拜的是学问,拜的是代代流传的华夏学问。和继往开来,传承华夏文明的先师不同,这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又做过什么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吗?

看着这些拜着神仙的游客,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愚昧,还是明知故做呢?

这些神属于道教的神,而他们拜的方式却用佛教双手合十的方式去拜。我觉得很有意思,难道现在佛道合流,用什么方式拜都可以了吗?

离开了这海神庙后,他的后面便是靠近大海的靖虏台了。这靖虏台顾名思义,正是想要让夷虏一空,华夏重回安静的石台。是的,这些驻守在这里的官兵,那个又喜欢打仗和流血呢。只有那些阴谋家喜欢打仗和流血,因为不论如何死的人都不是他们。对于普通人来说,打仗就意味着死亡,谁又喜欢死亡呢。和平,是古往今来所有平民的愿望吧。

靖虏台,便是这个愿望的一个体现。如果这些虏都安静下来,都不寇边了,那么海内都会和平,那么人民也都会安居乐业,也都会幸福美满了。

我看到这个靖虏台的介绍,这个靖虏台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戚继光建造的。在明亡后,这里逐渐的废弃,最终导致了被风沙彻底的掩埋。民国时期山海关经受了更大的战争,在战争之中,这个靖虏台是被掩埋在了厚厚的风沙之中。

在八十年代秦皇岛市的开发之中,找到了这老龙头的遗址,然后考古人员开始了挖掘。在经过了一番挖掘后,最终于地下五米左右的地方找到了这个靖虏台的遗址,之后在遗址上,按照史书记载的靖虏台的规格,又重新修复了这个靖虏台。

和靖虏台前的澄海楼一样,原本的靖虏台和澄海楼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为了凭吊古人也为了开发旅游业,最终是在原址上重新复原了当年的靖虏台和澄海楼。

走过了靖虏台,这就是澄海楼了。澄海楼是坐落在海面上的一座石楼,不高,只是一个眺望的入海石楼而已。

站在澄海楼上,望着面前汹涌澎湃的渤海,吹着呼啸的海风,我看到了海面上驶过的一条条货轮。当年。来自于山东半岛的运兵船和运粮船,便是这样络绎不绝的来到了山海关。

不过那个时候可是有漂没的,不知道现在,是没有没这个规矩了。

“北往辽河,凝眸久,壮怀欲裂。沙场静,但闻悲雁,几声清唳。三十年间征伐时,潮来潮落楼前水。问荒原烈士未归魂,凭谁祭?

封疆重,如儿戏,朝廷上,纷争炽。叹金瓯残缺,效忠无计。最痛九边传首后,英雄抆尽伤心泪。漫吟诗慷慨复从军,君休矣。”

望着辽阔的海面,我吟诵出了这一首词。这首《满江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