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未来
“我怎么感觉在你们这里修建长城,似乎也没什么作用啊?”胡清欢一脸不解的看向我:“你看,这一片可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么荒凉的原野,谁会来这里和你们抢夺地盘?”
“这个问题,那就要看古人怎么想的了。”我对着胡清欢笑道:“实际上,在明朝宣府是战略要地,这便相当于今日的漠河、云南个旧等市一样,都是属于边界。边关重地,那不论什么时候都会驻扎着军队。而要塞地区,在冷兵器时代,靠的正是这无数的城墙了堡垒了。”
“好吧,或许和你说的一样,这里打过仗吧。”胡清欢点头说道:“不过,这些青石板又是从那里运来的,我们刚才从山下走来,也没见到产这种大型青石板的地方啊?”
“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对着胡清欢说道:“我们村,似乎是没有这样生产大型青石板的地方。这些青石板究竟是从何处运来的,那就需要问问古人了。毕竟已经过去四五百年了,那个时代的人早已经消失了,他们的后代,应该也不会记得了吧。”
“你不是喜欢历史吗,怎么不去查查你们县的县志或者府城的府志。按理说这样的大规模建筑,肯定是有着记载的。”胡清欢对我说道。
“这个,有机会去查吧,我对于家乡的历史,还真的是不太熟悉。”我对着胡清欢笑了笑:“这也是说来惭愧,虽然我读了一些史书,但是还真的没有读过这家乡的县志与府志。甚至说,连家乡中出过什么名人,我都是不太清楚。”
“唔,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你需要多了解了解你的家乡。”胡清欢说道:“要不说起别的地方头头是道,说起自己的家乡却一无所知,这样可使非常丢人的了。”
“恩,这个我会注意。”我对着胡清欢笑了笑:“我的谢谢你,你为我上了一课。”
“哈哈,还好啦。”胡清欢说道:“我毕竟可是讲师呢,在学校讲课讲的习惯了,职业病吧。”
“这个职业病,可以有。”我对着胡清欢笑了笑:“这个职业病也挺好的,毕竟有知识才能够讲的出来。”
“但我们学的不一样呢,我也不能够和你讲。”胡清欢说道:“我学的是经济,而你学的却是儒家。这可是差别很大的,儒家不讲经济吧?”
“恩,大部分儒生都是反感谈钱的。文人有着传承千年的风骨,那就是清高。宁愿饿着,也不愿低头经商或者说是去做一些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我道:“要不然,为什么古代是士农工商,其中地位最低的是商人呢。”
“这一点就是你们儒生的迂腐了。”胡清欢道:“你看看日本的大久保利通,人家可是一手拿着论语,一手拿着算盘的。”
“这个人我也听过,不过准确的说,他并不能够算作儒生。”我对着胡清欢说道:“毕竟儒生,一向是清高的。你可以看民国时期那些受传统教育出来的大家,比如梅贻琦、吴晗、钱穆、冯友兰等大师,这些人在当时想要得到一份赚钱的工作非常容易。毕竟以他们的影响力,进入民国政府还是伪政府也好,那都是十分容易的。但是他们宁愿挨饿,宁愿在西南联大那样艰苦的环境教书育人,也不愿意去和为政者苟合。这些人,便是真正具有传统儒家风范的人,他们的清高,是刻在骨子里的。”
“西南联大我知道,当时南开大学也去了。”胡清欢说道:“那些大师,的确不是一般人。我记得那会还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他们是代表人物,实际上不论是有名的儒生也好,还是无名的儒生也罢,这些人也都是十分清高的。要不然,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固穷呢?”
“这穷,会穷一辈子吗?”胡清欢说道。
“或许会,或许不会。”我对着胡清欢笑了笑:“有的,则是身前穷了一辈子,而死后却是真正的名传千古。就比如曹雪芹,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的确是这样。”胡清欢笑了笑:“这些一心科举的儒生,的确是有很多人穷了一辈子也没有捞到一个秀才。”
“就像,那个有名的洪秀全一样。”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看向胡清欢:“这句话,其实说的还真有道理。”
“这可没准。”胡清欢说道:“我觉得与其说社会不给你这个位置,还不如说是你自己的学问不够。如果学问够了,作品被世人接受了,能够公开出版了,那么名气自然不就有了?”
“这句话挺对的。”我很是赞同胡清欢这句话:“与其外求于人,不如内求于己。毕竟这饭碗,那里又是那么轻松就能够捞到的呢。”
“是啊,自己有了实力,那么一切都有了。”胡清欢说道:“年轻人就要去拼搏,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去创业呢。”
“但又有几个会成功呢?”
“但是总有成功的。”
“但这成功的几率太小了。”
“你看马云,他一开始不也是摆地摊,跑业务?”胡清欢说道:“要不然,为什么说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