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流浪作家
在自动取款机室渡过的后半夜,虽然有些吵,但是睡眠还是保证了的。
因为在凌晨时会被前来取钱的人惊醒,有时也会被人冷眼相对,我想他们是害怕我暴起抢劫吧。不过还好的是,这里毕竟是个屋子,最起码不会被外面的冷风吹得瑟瑟发抖。
总而来说,我还是比较舒服的渡过了后半夜。
早上七点左右,我醒来后,收拾好了睡袋,找了个公共卫生间,洗了洗头和脸。
接下来,上午我准备去燕大旁边的水木清华转一圈,毕竟清华园,也是燕京有名的景点。
还好,和傲娇的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的燕大不同,清华还是允许校外人员随便出入的。
进了清华的南大门,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几十层高的大楼。和处处充满古韵的燕大不同,清华主校园的建筑,似乎更多的是四四方方的现代化的大楼。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现代气息。
或许这也和两个学校的分类有些原因吧,相比之下燕大是文科要高于清华,而清华则是理科要高于燕大。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了燕大的女生要多于清华。
似乎在网络上见到过一些段子,说是清华男和燕大女的狗血三角恋?
摇了摇头,把脑海中的这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抛除,我向着清华园的方向走去。清华之中,也就只有清华园有观赏价值了。其它的建筑物,那是学生和教授们的地盘。
清华园,是清华的老校区,当年民国的时候,这里才是真正的清华。
清华园的确是山清水秀,好吧,我承认没有山,只有水。大早上,清华园之中的游客,已经是有不少了。一些大爷大妈,也在其中作着太极拳等健身运动。
还好没有广场舞……
我恶意的猜测着,是不是因为燕大戒严,所以这些人都一股脑的跑到了清华?
我并不准备在清华看一上午的书,所以我并没有停下脚步,我走马观花的,游览着清华园。
我走到了清华园的牌楼,在这里我拍了几张照片,和燕大的老校门一样,这都是有着浓厚历史沉淀的地方。同样,也会有着自身记忆的留存。
若干年后,或许我已经忘了今日所看到的清华与昨日的燕大,但是在看到这几张照片的时候。我还能够想起,那时的我,那时候的燕大与清华。
从清华园的牌楼再往前行,将近有几百米吧,我见到了一座纪念碑。
我仔细看向这座纪念碑,纪念碑上有着几个黑体字,这几个字,是“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海宁是地名,王静安则是人名。王静安我是知道的,王静安便是民国时期的大师王国维,静安则应该是他的号吧。他是清华的教授,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不比鲁迅、胡适等人差。他的死因,是自杀,据说是为了前清殉节,算是一名士大夫。
说起了他,我便想起了昨日我看到的那一幕,那一幕的主角之一,应该就是前清的士兵了。
为这样一个荒淫无度的政权殉节,值得吗?
我不能够理解王国维先生的选择,或是是前清真的对他有莫大的恩惠吧。士为知己者死,也许这就是他的想法吧。
摇了摇头,我离开了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虽然不能够理解他的选择,但是我尊重他的选择。一个连死亡都不怕的人,又会怕什么呢?
在往前走,就是一个湖了,湖不大,不过景色却也不错。微微冒出了绿芽的垂柳,有着生命的气息。
我向着湖畔走去,在走到了湖的另一侧后,我看到了一位坐在长椅上的中年人。
他穿着厚实的棉衣,戴着鸭舌帽,低着头,正在看着书。和周围那些坐着玩手机的人,他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他很安静,坐在那里,就放佛有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我走近了他,他旁边的石头上,摆放着十几本书,在书的中间,还有着一个小牌子。
“自由作家,签名售书。”
原来这是一位作家,我现在有些明白了,怪不得他有这样的气质呢。
不过这位作家,似乎有些混的有些落魄,我看向他的几本书。这些书有些描写他旅行的,还有的则是他的散文集。对于他的文笔,我不怎么好做评价。不过这些书,并没有书号,看来这是他自己印刷,而不是出版的了。
我翻到了一张书中的照片,这还是他在厦门大学做演讲时的照片,由此可见,这位作家,或许也是一位风云人物。
“这书怎么卖?”
正当我翻阅的时候,我身旁来了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姑娘,看样子,应该是清华的学生。
“二十一本。”
作家头也不回的,回答了这位姑娘。
姑娘拿了一本散文集,放在了车篓里,给了这位作家二十元。
我笑了笑,这是友情支持还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风险投资呢?不过的确是这样,有些大家在没有成名之前,也是做过街头卖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