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 第二百七十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1 / 2)

赵构有理由伤心。因为他自己唯一的儿子死了。赵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赵旉。今年才年仅三岁。当初自己被逼退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倒也沒有什么。苗刘兵变时。不但劫持了宰相朱胜非和隆祐太后还劫持了他的儿子赵旉。

这也就名正言顺了。兵变之后。高宗复位。赵旉退位自然是由宫女和保姆护送來杭州。可是在途中时。赵旉发了高烧。一个宫女走路不小心绊到了地上的炉子。发出巨响。将他吓死了。高宗和潘贤妃伤心的死去活來。哭了整整3天。将宫女和保姆处死。追封儿子为“元懿太子”。

不管怎么说吧。叛乱被平息了。总要封赏平乱功臣吧。萧明在此件事上居功至伟。高宗也知道今后难免需要仰仗萧明的力量。于是萧明被封为太师。军国平章事。这是自蔡京之后的又一位太师。也是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师。

升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升李邴为尚书右丞;封韩世忠为少保、武胜、昭庆两镇节度使。御书“忠勇”赞扬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刘光世被封诸位少将军。淮南节度使。张俊则自请前往川陕一带防守。被封为宣抚处置使。

另外。高宗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追康履“荣节”谥号。此次叛乱中死掉的各个宦官都有追谥号。平叛各路官兵均有封赏。高宗坐镇杭州责成萧明为其建造行宫。暂时以东南为基地准备北伐。

“北伐。”是一个口号。唯有萧明知道现在的高宗赵构根本无诚心进行北伐。那是因为苗刘兵变之时。曾质疑高宗的地位來路不正。如果钦宗回归的话。那么谁是皇帝谁为臣。赵构每每想起此事都头疼欲裂。

他对兵变时摇摆的那些大臣无不怀疑。这些人无一被重用。朝政改革则假借萧明之手开始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朝廷重臣行权过大。贪污腐化。前有蔡京、王黼等人今有王渊的教训。萧明特别成立独立的朝廷机构:“监察属”。

大宋朝本來有专门的监察御史。领头的就是御史中丞。这是一个言官和谏官的行当。专门对权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的。甚至还能监察皇帝的一言一行。并提出批评和纠正。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这些监察御史为了在以后能够升迁和发达。往往与权臣勾结起來。对权臣很多误国害民的行为根本无视。甚至还为其开脱。甚至联合起來攻击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御史。徽宗时监察御史形同虚设。一切都乌烟瘴气。

说到底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封建官僚终身制的后果。宋朝时。有三冗。冗费、冗兵、冗官。这个官员的名目繁多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有些官位根本就沒有实权。但名臣上却很唬人。这样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用官位再造官位。

原因无非是是为多设官位。以虚位、空位來笼络人心。很多重臣高官被罢官之后。仍然打着三品以上的虚官位。这样在俸禄上就不会减少。皇帝对此是默许的。也被视作是皇帝的恩宠。使得臣子对皇帝心存感激。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官位设得虚虚实实。可虚可实。非驴非马。便于权力调整。皇帝可以根据个人或时事的需要。随时将使相变实而为宰相。也可以让宰相退于虚位。宰相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官职了。

按照宋制。行政往往属于尚书省处理。而军事则属于枢密院。现在尚书省的尚书就有好几位。而枢密院则只有几个签支枢密院事。枢密使一职由于王渊被杀。一直空缺。而张浚被贬在于不懂军事。萧明只好也兼任了。

唯独这个“监察属”不好安排人手。因为按照萧明的设计监察属是以后三权分立的基础。是一个非常得罪人的官职。萧明是军国平章事统领大权。但他却基本上不管政事。却可以直接领导枢密院。但他要给自己找一个监督者。那是做给高宗看的。

最后尚书右丞冯澥自告奋勇愿意担当监察属的大监察官。冯澥此人历來就是寒口铁面著称。的确是最佳人选。而萧明特意提携原來的管军郭仲荀为枢密院副使。帮助他掌管军事。并且启用了一大批年轻的官员。

尚书右丞朱胜非在上次的叛乱中处置得当。与苗傅与刘正彦周旋保存了隆祐太后和太子赵旉。并且组织朝内大臣谴责苗刘二人。升为少师右仆射。而萧明却将赵构比较宠信的赵鼎和胡铨等人全都提拔起來。这也是让赵构安心。

除此之外。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太常少卿汪藻、礼部侍郎谭世绩、中书舍人孙觌以及徐天民、苏余庆、沈晦、路允迪、黄夏卿一干年轻有为的官员这一次全都被被萧明提拔。整个大宋朝廷此时终于气象和面貌为之一新。

其实还有很多人才可以使用。如现在被贬到福州的李纲。仍然坚持留在应天府的陈东等人都可以算是大宋的栋梁之才。但现阶段萧明看着大宋官制制度。实在是头疼的很。寻思如果要搞三权分立。怎样才能孤立皇权。这的确是个问題。

如果将一帮子忠君爱国的老臣子弄到杭州來。到时候自己的想法如何能够实现。所以有些事情还是慢慢來。当前的问題是。皇帝既然來到了东南。那就必须要以东南为基地。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