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抗战之红色警戒> 第490章 桂系和天津租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0章 桂系和天津租界(3 / 4)

所以,即使先锋军要收回一些外国人在华资产,也需要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来处理。当然,其中也可以用上一些非主流的手段。

比如矿山和工厂,工人***,当时百姓***,政府隔三差五要求整治,都有可能让它开不下去。当然还有更多暗地里的手段,随时可以让他们关门。不过,这样容易留下一些投资环境不好的印象。

这其中,需要经过挑选了,一些对战区发展有利的产业,孟享还是希望他们留下来。只要符合战区的相关法律,他们也会受到战区保护,顺顺当当的开下去。如果一些不利的产业,尤其是矿山等资源采掘的行当,孟享的原则是坚决要收回来的。

不过,相关的手段是比较隐蔽的,也是为了以后华夏去占别人的资源提供方便。

所以这些工厂和矿山的所有权问题,一般不会直接暴力没收,将自己陷入孤立。需要谈判的是,他们适应的法律和相关税收问题。只要他们遵守先锋军的法律,一切问题就好办。

当然,比如日本人这样的敌对国,直接没收所有资产没商量。但其他国家,至今没有翻脸,不适合这种方式。

比利时倒是痛快,他此时无法自保,唯恐别人落井下石,早早的签好了相关的协议。就连在华夏的一些资产也都放弃,他们无力保护,还不如索性大方,将大部分资产处理。先锋军对之也进行了象征性的补偿,此时战乱时节,一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被一再的折价处理。

即使这样,孟享也不会傻乎乎的掏钱,他更喜欢用武器来付账。在已经被顾维钧等人压制的极端便宜的处理价格上,再进行一次五十分之一的跳水折价,无疑让他心情更加愉悦。当初抢了华夏那么多,虽然不能明地里报仇,但通过其他方式暂时收回一点利息。

至于本金,以后还有机会抢回来。此时的比利时国内,一部分优质资产就已经被先锋军用武器通过德国人换来了。

比利时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他们的工业非常发达。先锋军不光是对其中的一些机器下手,最主要的还是人才和技术。这一部分才是一个国家的精华所在。

此时联合战区内,正在大搞建设,钢铁厂和各处工厂的大烟筒正在竖起来,铁路正在向四面延伸,一道道大江大河上正在架起钢铁桥梁,一座座具有华夏古文化韵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在平地拔起。

战区内有大量的劳动力,也有各种改造的机械在一起施工,但惟独缺少的是各种工程师。

随着欧战爆发,大量的欧洲人还是都避难到了美国。其中的高端人才,美国人欢迎,但那些中低档人才,美国人也不希望他们跑来和美国工人抢饭碗。即使是德国人也在为国内的就业考虑,对这些中低档的人才不是很关注。但华夏恰恰缺少这些中低档人才来夯实工业基础。

国家被占,比利时等国工厂内的机器也暂时无法正常运转,已经有大批的人开始失业。

而作为老牌工业国家的比利时的工程师的水平一点不差,华夏之前的一些工程中,经常出现比利时工程师的身影。即使是一些技工,也比华夏那些刚刚放下了锄头的农民工要强很多。

于是,孟享开始大量的招揽去华夏工作的人才。这样非高端的人才,还是很好招揽的,只要价格合适,远离战火,他们很多人都乐意。他们来了不会抢华夏人的饭碗,和那些犹太人、捷克人、波兰人一样都是为了给华夏人当师傅的。

在战区内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个情景,一个高鼻子洋人身边经常跟着几名甚至十几名的徒弟。也经常碰到几个操着不同国家方言的洋人在为一个工程的最佳方案而争吵。几乎联合战区的各大工程中,都有老外工程师和技工的身影,而各所大学的校园内也都各国外教的身影。

一开始的时候翻译不足,但动作无疑是全人类相通的。华夏人的聪明是不容辨疑的,一些华夏工人就连小学文化都没有,甚至还没有从先锋军组织的夜校识字班中脱盲,就已经跟在那样洋技工身后学会了洋师傅的手艺,甚至一些手法上的错误都学得一模一样。

那些经受了大工业思想冲击的老外们在签订了协约后,只要拿到了足够的报酬,就没有保守自己手艺秘密的念头。毕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欧洲比较普通的手艺,如果不卖力教授,先锋军也会随时换人。这个战乱的念头,他们也担心失业。幸好联合战区内到处都有建设,不怕他们教会了徒弟,饿死自己。

他们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理念,在华夏不断的交融,肥沃着华夏的思想土壤。不用国人走出去看世界,大量的洋人就走了进来给国人展示着另一个世界。

在互相交流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也容易闹出一些笑话和一些争端,而解决这些争端需要法律。

和比利时签订的相关协议中就必须明确注明,在联合战区内的比利时公民可以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也就必须遵从联合战区及中央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先锋军出面的这个和谈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出面的是中央政府,顾维钧就是代表中央来谈判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