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幻之盛唐> 第三百五十八章 坐论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八章 坐论教(3 / 5)

分做两个群体正在辩论。都是熟人。

“真主无元,湛寂常然”

“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一方是以官造四大宗匠之一张遂为,钦天、将做同僚出身的僧俗众,另一个团体,则是大秦人塞拉弗为依附我家的胡商以及同文馆的通译们。

在他们这外,还有一个不象小团体的团体,诸如智空、本护、方白虹之类,纯粹松散地站着。饶有趣味的看热闹的存在。

我听了一会。就笑起来。

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教义辩经说法,争辩的内容贯通中外东西。更有历史典故,倒也趣味昂然。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大唐对宗教有相对严谨地管理体系,除了本土的佛道两教部分传统宗派以外,朝廷禁止其他宗教在寺院以外的地方传道说法,因此在这种社交场合上,不同宗门之间地辩法,也有变相为自己信仰宣传的意味。

基本这个院子里看热闹的人,代表了相当部分未来地官吏和将领,因此在这里辩法,影响力也不能说不大,如果能得众人信服,不用多久,也能传到安景宫去。

争论的理由也很简单,只是人生态度之争,景教觉得佛门太消极不作为,而佛门觉得景教的思想是强出头,太容易沾染因果是非,于是找来各自支持者争辩起来。

而张遂的老师兼养父,就是大名鼎鼎已故密宗领袖“大慧禅师”僧一行,僧一行出身名门,学贯东西纵横古今,更师从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国师不空上人,曾经作为内传弟子的张遂也传的几分精髓,旁征博引包罗万象,不但有密宗法门的《大月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还有出自禅理、法相地他山之妙,虽然是引经据典,但是那些本来枯燥深涩地佛事,在他说起来深入浅出的生动有趣。

而这个塞拉弗也不简单,就是当初那位被小丫头喊成波斯猫,左右眸一对异色地景教僧人,据说出身贞观年间初代镇国**王阿本罗一脉,师从大德僧罗含,已经是个宣主持(主教),要说异域三大夷教中,以景教最得唐朝上层赏识,破例特许其在长安以外建寺。

虽然小丫头最后没有如愿把他当作宠物来养,但总算也因此进入我家的门下的***内,他现在不但是雨儿的番文老师,还负责童子军的部分课程,还领有同文馆大秦文著的翻译项目,当然作为交换,他也获得印刷经文和学说,以及在流民大营里设立礼拜堂,有限传教的许可。

他的辩词,就相对朴实无华,出自本土化福音书的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三威蒙度赞、志玄安乐经、宣元本经、尊经等等。道理也俚俗地平易近人,引用的典故也是中外古今,却是胜在新奇独特,颇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味道,听他用景教善爱,包怀之类的人生哲学,来阐释中国的历史典故。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本来最初两教积极消极的观点之争,最后也变成佛门密宗与大秦景教地优胜擅长之争。

这两人碰到一起,就象彗星撞月球一般,顿时磨擦出无数的激烈的思想火花来,

“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

“帝王从圣教,上行下效。而异端邪说,不能而阻之也”。

“行吾此经,能为君王安护境界,譬如高山,上有大火,一切国人无不睹者。君王尊贵,如彼高山,吾经利益。同于大火。”

“为此普天在地,并是父母行据。此圣上皆是神生,今生虽有父母见存。众生有智计,合怕天尊,又圣上,并怕父母。“众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惧圣上,先事天尊,第二事圣上,第三事父母”

“大唐不愧是万乘朝圣的虔信之国”

围观者纷纷赞叹道。

“不知道大人有什么见地。

“还请大人公论。。

辩论的两方也终于有人注意到我。赶忙叫了起来。

“我不通经文。。。。也不懂什么宇宙世界的大道理”

我挠了挠头说。他们都笑了起来,这是实话

“不过。忽然想起家师说过的话”

他们顿然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都听说过我所谓的老师,是一位学广海内的无名奇人。

“他行游海外,遍及诸国,屡屡见那所谓地礼佛之国,满地神佛香火极盛,而黎民贫苦依旧”

“这又是为何,苦思难解,后来到了天竺祖地,才知道佛祖初为人身,引弟子一众,所用多自食其力,不过一布衣一食钵足以,居无定所,天地为遮盖,不拜像、不束条,一切于本心,只秉一腔善念,慈怀感人,留世寥寥不过数言”

“而后人传法,不免流以世俗,以本心断释其义,而好华宇高堂,金身大塑,以繁缛教条为典章,肃摄世俗,威敬黎民,崇尚非富丽繁华不足以证其虔信。。。

“于是不免鱼龙混杂泥沙具下,某些人假以佛门清净之名,而行那灭人宗嗣,断人香火之事,只为一个虚空的理想,就放弃一切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终日空念佛号而不事生产,于文不能兴国,武不能保家,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