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南北并存,而称南天师道。
【修炼和养生】
养精之道一)养精之道
天师道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御女术”,即“请文明用语”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法》中即存有关于“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治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嬴、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请文明用语二十六卷,尧舜请文明用语二十三卷,汤盘庚请文明用语二十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不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修炼方法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抱朴子内篇·微旨》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五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这段话提出人不应当绝欲,也不应当纵欲,正当的态度是节欲,符合医学观点。其次指出掌握了房中术可以健康长寿。
养气之道二)养气之道
天师道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天师道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天师道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三)养神之道
天师道始终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天师道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魏晋之前即已盛行,都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五脏六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被诱引而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四)养形之道
天师道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导引、按摩、漱咽、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尤以导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扣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引血气之通流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自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俯仰屈伸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却烦,从而能“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
五)养食之道
天师道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天师道认为,人的精神受**支配,而**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