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传单,1958年至1977年期间,蒋派飞机向大陆空投约三亿二千五百万小型报刊、一百万张号外、二十二万本小册子。以后又改以军舰将汽球从南朝鲜或金门,顺风向大陆发放,以汽球散发传单,每个汽球可携带九十公斤传单。1967年空投了一千五百万份。1970年约有四千二百万份。第二年增长至两亿份传单。1971年10月31日蒋氏八十四岁生辰,空投一百万份印有蒋氏肖像的标语。
自1950年至1967年夏天,共投两亿八百万份“慰问与希望函”和十四亿三千二百万包生活必需品。甚至对有的地区空投医药品,药包上还贴上蒋的肖像。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陆处于浩劫之中,蒋趁机寄包裹到大陆,起了添乱的作用。并仿印《北京青年》和其它中共刊物,刊载介绍台湾的文章,寄到大陆。
同时,用《毛主席语录》封面和林彪序言印毛语录的逐字逐句的批判文字,或把赞扬中共的语句换成赞扬中国国民党的语句。又利用香港向大陆派遣情报网和设立地下组织,探得中共一些重要机密。如1971年9月13日林彪爆炸事件,台湾当月就已知道。同年,又自香港飞来大陆十二个特务,组成情报网。发展台湾的经济方策
蒋介石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在1935年到1943年间形成。表达这种思想体系的著作主要是《国父遗教概要》(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国民自救救国之要道》(1936年)、《中国经济学说》(1943年)、《中国之命运》(1943年)有关部分。
蒋到台湾以后,只是把以上这时期形成的经济建设理论或计划,更加完善、充实、丰富和具体化。主要由经济学家们去具体执行和管理。其代表人物为尹仲容和李国鼎(见后面小传)。
蒋介石于1935年9月14日至19日在峨嵋山军训团讲了《国父遗教概要》,以后整理成专著,共六讲。其中主要讲政治、物质、心理、社会的建设。都是孙中山所定的原则。
关于政治,他的新东西是“守法重纪”、“明德修身”的封建原则。而政治的关键他强调在于人治,在任用贤才,考选贤才。而对于以法治众的法治原则,则予以忽略。这仍是封建的人治原则。而且他认为,“人治”为立刻见效的办法。本传于此专讲经济建设问题。
物质建设,就是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其具体方案是:
第一步发展交通,他谨遵孙中山的遗教,将此列为第一条。第二步是发展农业和矿业。此时,他已经提出要振兴中国,发展工业,必须首先发展农业。他认为,农业不改造,不发展,国民生活的粮食和穿衣都要依赖外国,国家只能更贫穷,何以振兴?所以他说:“到1936年他把农业振兴又干脆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发展农业,实为经济建设中刻不容缓的要务。”并指出具体发展农业方法是改良种子、肥料、生产技术、运销方法;发展水利、移民垦荒。这样,才可以奠定工业的基础。这是蒋自己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孙中山的先交通,后矿业、工业的提法有所不同。
而矿业又为工业之根,如无矿业,则无工业。
第二,整个实业计划的具体内容是:开辟交通;开辟商港、铁路中心、终点处城市;发展水电;建冶炼工业;发展矿业,扶助农民;于蒙古、新疆兴修水利;中国北部、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即解决人口分布,加固国防。
具体步骤是分成六大计划:第一计划为北方建设,以“直隶湾”即渤海湾为中心,建设铁路,直达西北极端。开浚运河,开发山东、河北矿产和移民西北。
第二计划,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扬子江和内河航道以及商埠,以利农、矿运输;建立大水泥厂。
第三计划,是以建设南方世界港广州为中心,改造广东水利;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以及二等、三等海港若干;于内河、海岸适当地点建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完全是以发展铁路为中心的计划。主要是建设西北、中央、东南、东北各地区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车、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是根本工业经济的发展方法,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粮食工业,主要是改进农业,增加生产量和建立粮食加工业,供本国用和输出。但储存、分配、输出、要由中央机关统理。第二部分为组织被服工业,使全国人民都有衣穿;第三部分为住房工业,解决贫苦人的住室问题;第四部分为交通工业;第五部分为印刷工业。对此,他极为重视,他认为印刷工业“是近代社会之一大需要,亦为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之一大因素。现代国家民族文明是否进步,就可以每年印刷出版品的多少来衡量”。
第六计划,是矿业计划。第一为铁矿;第二为煤矿;第三为煤油;第四为铜矿;第五为特矿;第六为矿机工业;第七为冶矿厂。
最后他又特别指出“要预防私人资本的集中,而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因而引起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