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6 / 7)

还是现太子,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

所以,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老皇帝都信呢,我们信难道不对吗?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想吃纯牛羊肉的,大家都去清真买肉,见惯了伊教徒,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而修订后的经书,各教都没发现异样,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见过的人都死了,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

转眼间,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

景泰六十七年,朱厚煐年长了一岁,老皇帝又老了一岁。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今年却格外冷清,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还在抓人。

这种抓人,搞得民间都很冷清。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今年都赚不到钱。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在拷打呢,谁能出来吃饭呀?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当上层出了事,大餐饮不行了,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都遇到寒冬了。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

不会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条链,上游影响中游,中游影响下游,上游崩盘,下游也会遇冷,冷着冷着就崩盘了。

而这,就是泡沫。

想想,官员贪的是谁的钱?

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老百姓纳的赋税。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让大餐饮赚钱,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中级餐饮消费,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可归根结底,是左手倒右手,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反而呢,朝廷的钱亏损了,这个亏损谁来买单?

老百姓买单啊。

老百姓亏了赋税,还要买单亏损,等于花了两份钱,可不止就花这点啊。

再想,钱去哪了?

贪官家呢,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不会的呀,会出国消费呀,钱被挥霍了,进入别人口袋里,还得百姓买单。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

所以,这就是泡沫。

良性经济,是大餐饮养中餐饮,中餐饮养小餐饮,而这条链上的钱,是干净钱,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

朝廷拨款给地方,是用来建设地方的,这笔钱被贪了,但要做账吧,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到市面上滚一圈,才能做账。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出来一遍,回去一遍,造出了一次泡沫。

这笔钱,又在市面上滚一圈,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最终回到了银行,银行再做账,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贪官的钱呢,需要进市场,正规渠道走不了的,就要走非法渠道,不管什么渠道,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这个过程,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又产生了一次泡沫。

而朝廷投的钱呢,是不是需要回本啊?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再从朝廷借,从银行借,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为泡沫,最终是谁来买单?

谁交赋税谁买单。

谁有存款谁买单。

因为经济发展好啊,朝廷得印钱啊,这钱印一遍,水就出两次,因为经济好是假象,就出一遍水了,印钱出第二遍水。

这些水,就无形中造成了货币贬值,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看似是造就了一时经济繁荣。

其实是坑惨了整个产业链,这种虚假繁荣,只会让一个行业去死,顺便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

这样钱流动,不可能没有赢家的,因为钱是客观存在的呀。

赢家是谁?

大餐饮,银行从业者。

谁能做大餐饮呢?肯定不是老百姓,他们本来就有钱,做了大餐饮稳赚不赔,有钱就会更有钱。

银行为何收益呢?

因为不管钱怎么流通,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

可银行不代表是朝廷啊,就算银行是公有的,朝廷也是连毛都收不到。

因为银行从业者会想方设法的钻空子。

等于说,这样虚假繁荣,又造就了一批其他行业的腐败。

朝廷和百姓,双亏。

其实朝廷按理说是能在产业链中盈利的,可是,得看看这个产业链谁在操盘啊,这种操盘的人,会变成赋税上缴给朝廷吗?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

归根结底,不管怎么着,都是肥了权贵。

所以说,虚假繁荣,对权贵有利,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后,会不断吹泡沫,让泡沫越来越大,赚得越来越多。

最后发现搞实体来钱太慢了,吹资本啊,吹资本起来才会越滚越大。

因为他们两头吃啊。

无论行业崩盘与否,他们钱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