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5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4 / 7)

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朝廷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所以,朝廷要建一座京师。

朝廷在整个百越之地,建了三座京师,还会在婆罗洲建一座京师,一共四座京师,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座恒京建设,目前还没有定下地址。

有朝臣提议,直接升达卡为京师即可,或者用孟加拉省最大的贸易港,吉大港。

可内阁商议后,还是觉得新建城市。

无论达卡还是吉大港,都是孟加拉省最重要的城市,建立新京的目的,不是为了吸血整个孟加拉省。

这座恒京,既然是新城,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了,朝廷想效仿汉朝建筑风格,修建内城,再融合印度风格,修建一座外城,再融入西方各国的风格,修建一座万国城。

未来恒京建成后,城市风格就是旅游胜地。

朝廷预期投入二十亿,三十年内完工。

还有伊教信徒提出,修建一座圣城,也得到了中枢批准,但钱需要信徒集资,朝廷只能出一小部分。

为了信仰,愿意倾家荡产的人很多的。

钱很快就集齐了。

仿照耶路撒冷建造的圣城,也是最先动工的。

朱厚煐到达的时候,圣城正在建造中,本来圣城应该作为内城的,可信徒却觉得繁华的城市会影响清修,就选择在外城的外城建设。

作为六教忠实信徒,朱厚煐大方地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

孟加拉除了沿海城市外,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笔直的高速公路、铁路之外,几乎就是个大屯子。

不过,在这里种地的老百姓,耕种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公司的土地。

土地承包新制度,在景泰四十年时通过的,允许公司承包土地,搞大规模种植。

因为土地是否允许承包,朝廷吵了十几年,都担心土地兼并,农民手中没有土地了,农民会造反。

可别忘了,大明当时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土地承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赚钱更多,是提高工农生活水平的。

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劳动力则去沿海城市打工,赚两份钱不香吗?

朝廷又没说把土地收回去。

只是在之前是不允许承包的,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泾渭分明,甚至农民入城打工是被严重歧视的,朝廷也不支持。

因为,当时工业化并不彻底,并不稀缺大量劳动力,把劳动力绑在土地上,更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农村又能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两全其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机械被批量制造出来,生产效率提高了,土地上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而工厂又稀缺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给农民解绑,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这是政策原因。

所以,在景泰四十年时,朝廷力排众议,直接颁布圣旨,允许土地承包,并且鼓励百姓承包土地后,进城打工。

从景泰四十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在飙升,工业化进展也在飙升。

原因就是解绑了农村劳动力。

如果之前,鼓励农民进城,就是大大的错误,当时城里的工厂无法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拥有土地之后,掌握了粮食,就有造反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