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祸祸没了的人,得问问自己脖子硬不硬,九族同不同意。
反正在景泰年间,没人敢跟皇帝对着干。
万寿节之后,皇帝下恩旨,实行五胎政策,鼓励支持年轻男女生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于第六胎,予以政策性奖励。
并将地方富人税,拿出来一部分,用作婴幼儿基金,为婴幼儿提供社会便捷服务,就是婴幼儿免票、免税、赠送小食品等好处。
这可让富商叫苦连天。
皇帝肯定又要割他们的肉,补贴穷人了。
整个大明,没有绝对穷人,景泰四十四年,中枢定下穷人线是家庭年收入低于500元。
以后这些年,从五百元起,每年向上调整。
做不到500元的家庭,地方官员了解情况后,进行非福利性帮扶,就是说帮他们找工作,不能给钱。
若因为慵懒等自身原因,造成的赤贫,一律徙边。
若因为疾病、天灾、不可抗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赤贫,当地官员必须予以一对一帮扶。
这叫精准扶贫。
所以,在大明找不到一个流浪汉,找不到一个赤贫家庭。
皇帝每年都会派人下去走访。
在大明,只要不懒,一个家庭每年赚500块是很轻松的事情,哪怕去工厂打工十天,都能赚到。
别小瞧残疾人,残疾人照样自力更生,修表的、修皮鞋的残疾人很多,人家照样日子过得很好。
大明对于残疾人,是予以政策照顾的。
每个月补贴一些米粮钱,钱不多,但肯定饿不死。
到景泰五十六年,赤贫线已经到了830元。
而现在,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一个人,一年是要赚1.2万元的,一个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
这还没算房产升值呢。
算家底的话,农民有地,土地是自己的,城里的有房子,房子也是自己的。
都是升值型资产。
农民日子过得也不错,随着商业发展,大明对农补年年增加,景泰五十六年,每亩土地农补达到了200块,一家有二十亩地,就是4000块。
农民种粮,加上农补,收入比不上城里工人,但也没差多少。
景泰五十六年,农民人均月收入在760元左右。
工人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
但农民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交通费。
住在城里,住房压力和交通压力,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如果平均的话,农民和工人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工人有上升空间。
基础工1200块,工程师月收入6000块。
但农民,你种地水平再好,也是打这些粮食,也是赚这些钱,没有上升空间。
好处是守家在地,不用出去闯荡。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很多,但他们不受待见,政策也不待见他们。
这是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造成城里失业率增加。
没错,农民也大批生儿子,儿子一堆,但没有土地,他们在农村也没地种,只能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
但他们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没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实本土也有,北方大面积冻土,种植粮食也能生活。
对于这种农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还会驱赶他们返乡。
城里工人更不待见他们了。
城里压力大,工会嚷嚷着涨工资,工人都想涨工资。
但农民工便宜呀。
资本家就用农民工跟工人压价,而农民工技术含量不行,想学技术得有师父带,城里人压根就不带农民工当学徒。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成为资本家压价的手段,农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农民工当然便宜了,他们一没技术,二家里有地,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工是赚钱娶城里媳妇。
在娶媳妇方面,又把城里人给气坏了。
多少漂亮媳妇嫁去了农村。
因为农村人给得起彩礼呀,有的农村人有五个闺女,三个儿子,他们把闺女的彩礼扣下,全都给儿子结婚用,城里人要多少彩礼,农村翻倍给,我们农民有钱。
城里以前也这样做。
但城里女孩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想,她们不停反抗,导致这股风狠狠地吹去了农村。
农村女孩也读书,但声音还小,无法反抗大家长,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长里短的事,也没法让官员评断。
城里人娶不到媳妇,农村人能娶上媳妇,矛盾又来了。
但是,随着农民一代代开枝散叶,家里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别提娶媳妇了。
为了逼迫无地的农民移民,中枢对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进行黑户处理,在户籍上填写成黑户。
要求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要么移民去新地,要么在工厂里掌握一项技术,成为熟练工,经过考核后,才能更改户籍。
这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厂里的技术,是老师傅口耳相传的,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