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云南督抚王文提出来的,诸卿怎么看?”
顿时引起一片热议。
简单合议之后,李贤出班:“启禀陛下,先不说是否取消路引,微臣假设,取消路引之后,该如何抓捕罪犯?该如何控制人口流动?”
朱祁钰沉吟:“李卿是担心,边疆省份的移民回流?”
“没错,取消路引之后,这些刚被移民走的百姓,必然想方设法的回来。”
朱祁钰立刻想到了身份证。
“诸卿,一个城市的商业想发达起来,就要不设限制,像路引、城门查验等手续,会降低商业的流动性。”
朱祁钰在人群中找丘濬:“丘濬,你的经济论里是这样说的吧?”
“陛下,大明仍是以农为本,不能过度商业化。”陈文出班反对。
“朕觉得你这话不准确,应该是农工商并重。”
朱祁钰道:“老太傅根据盐的消耗量,统计出来人口,算上婴幼儿,大明人口可能在1.5亿左右。”
这话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这还是没完全释奴呢,如果完全释奴,人口可能会在1.6亿左右。”
“陈卿,你说说,这么多人口,全绑在土地上,现实吗?”
朱祁钰问。
陈文去看耿九畴,耿九畴微微颔首,低声道:“户部统计的人口,比陛下说的还多。”
怎么这么多人啊!
陈文有点发抖:“陛下,哪来这么多人啊!”
朱祁钰面露苦涩:“朕也不知道啊,朕出京之时,以为隐户也就三千万,总人口八千万而已。”
“现在翻倍了。”
“你想想,若1.6亿吃不饱肚子,起来造反,大明能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陈文和胡濙小声商议,胡濙分析人口暴增,是赋税减免造成的,还有就是皇帝重医,民间医药发展,新生儿存活率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夺了土人地盘,土人变成了汉人,北方游牧诸族变成了汉人,还有朝鲜,这些人就超过了千万,他们的新生儿加在一起,就得有两千万。
“陛下,经商只是富了一人,不如发展工匠。”陈文提议。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自古以来华夏把工贬到最低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可能诞生的核心原因之一。
“工匠多了,也没有活儿呀,还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口。”
马文升道:“不如把人都移走。”
“你移得越多,生得越多,百姓担心断子绝孙,一定会多多生孩子的。”陈文道。
这就是个死结。
朱祁钰摆摆手:“工匠的地位,必须要提升。”
“不止工匠,以前下九流的从业人员,地位都要提升。”
“只要能养活百姓,让百姓吃口饱饭的行业,都是好行业,中枢都要支持,不准歧视。”
“尤其是工匠。”
“诸卿看到钟楼了吧?这就是机械的功劳,而朕认为,机械会占据未来的主流。”
“各行各业,都会因为机械,而不停更新换代,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工业革命的根本,是原始积累。
大明这种移民方式,根本无法完成原始积累,还得想办法赚取原始积累。
朝臣第一次不反对工匠。
因为人口太多了,不妥善安置,就要出大乱子的。
谁也想不通,大明的人口哪来的呢?
“说回商业。”
“陈文刚才说,商业只富了一人,无法让更多人受益。”
朱祁钰道:“朕这几年一直在想,工厂是商业吧,雇佣了多少工人呢?这些人是不是受益了呢?”
“而陈文说,受益一人,也对,因为工厂主他是赚大头的。”
“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
“丘濬的经济论里有分配和公平的讨论,但不如杨守陈的公平论更深刻,刘健还写了一篇分配疏,写得都好。”
“朕都读了,很深刻,非常好。”
“既然涉及到分配、公平的问题,朕就设了大明第七部,就是财部。”
“既然发展商业,就必须要讨论社会分配问题。”
“从农业社会进入商品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分配,以前是自给自足,现在是工厂批量生产,卖给百姓,冲垮了小农经济。”
“而利润,则被工厂主赚走了。”
“那就需要二次分配,这个二次分配,应该由中枢来分配,这是刘健论述的分配疏。”
“对收入高的人,进行收重税,实现公平。”
“而这个重税,不能用来挥霍,要用来进行基础建设,和社会福利。”
“什么叫社会福利的,一个是抚养孤老,一个是让天下百姓共同蒙福荫,比如教育、医疗。”
“当然了,朕说这些还是很远很远,未来的事情呢,近二十年不会到这一步。”
朱祁钰话锋一转:“财部设立的本质,就是收税!”
“朕之前就在奏疏和诸卿说过。”
“未来十年后,朕不打算收农业税了,用商税补贴农业税。”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