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派,朕胸襟宽广,不拘一格用人才。
为了做正事,他极力制造宽松的政治环境,隐藏自己的阴鸷心思,为了理想而让步。
索性就一步让到底。
让天下人看看,朕朱祁钰是有容人之量的。
朝臣对这个人选都感到惊异,转瞬明白了皇帝的深意,这是要拉拢迎复派了。
皇帝再用迎复派,也在告诉其他臣子,朕只要能力,不问其他。
甚至告诉天下臣子,只要你有能力,朕就会启用你,无论你曾经做过什么。
很多朝臣倍感失望。
都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却得不到皇帝的青睐。
“诸卿所做所为,朕皆看在眼里,尔等今年做的都非常好,地方督抚做的朕也很满意,地方官员,做的也非常好。”
朱祁钰鼓励一番。
太监端上来第三个托盘。
是金火铳,但和去年的不一样,去年的是铳,今年的则是枪。
“这是军器局最新研制出来的火绳枪。”
“点燃火绳,就能击发。”
朱祁钰把玩着金枪,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制造的,也能击发。
“这第一把,朕要赐给项忠!”
“项忠虽是文臣,但山东大治,却是他在剿匪,并配合朱英妥善安置流民,可谓劳苦功高,足以赐封。”
朝臣对项忠这个人选微微惊讶,其他两个人,几乎板上钉钉了。
“第二把,赐给陶成!”
“陶成临危受命,收复安南七十多城池,足该获封!”
朝臣直接懵了,不是该给方瑛吗?
安南之战,功劳最大的是方瑛呀!
为什么变成了陶成呢?
皇帝却不走寻常路:“这第三把,则要赐给在南京保卫战中,功劳最大的李震!”
又不对呀!
朝臣心中预想的人,应该是陈友呀。
可皇帝三个人人选,都出乎预料。
但其中释放着强烈的政治意味。
项忠、李震,昭示着皇帝下一步,是要对付倭寇。
赐给陶成,则是告诉天下人,功劳最大的是在前线的那个,鼓励将军去前线督战。
第四个托盘呈上来。
今年赐给太监的,不是去年的玉牌,而是一座由玻璃制作的宫阁,按照太监居住的值房制造的。
透明的玻璃,在对面能看见对方的脸,十分精致好看。
上面写着:景泰九年,功劳最大的太监。
“这第一尊宫阁,朕要赐给在朕身边,兢兢业业,为朝政出谋划策,为诸卿说尽好话的冯孝呀。”
去年没给冯孝,让冯孝伤心了很久。
今年第一尊赐给他,毫无悬念。
但第二尊,就有意思了。
大明各地打仗,战功赫赫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秦成,金忠、王诚,全都有战功傍身。
“这第二尊呀,朕要赐给……为朕管着皇家商行,头脑灵活,为国朝财政绞尽脑汁的董赐!”
这个人选,虽在情理之中,却又预料之外。
董赐确实功劳不小,但商贾终究是小道,皇帝偏赐给他,足以说明皇帝要更加重视商业。
第三尊的人选,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在司礼监兢兢业业的张永,另一个则是安徽督抚大军的王诚。
就看皇帝怎么选了。
“这第三尊呀,朕要赐给在宫中兢兢业业,天天批阅奏折的张永!”
朝臣再次愣神。
该给王诚啊。
不是不给,而是不够分。
这一年在司礼监的张永,进步非常大,已经有了大珰的风范,处理朝政井井有条。
若是都给了开拓之功,带兵之功的太监。
那么以后谁还愿意,在中枢兢兢业业做事呢?
毕竟做这些实事的人,反而不会记录在青史之中,这些人才是维持朝政不乱的人才。
朱祁钰必须做好平衡,哪方面的人才他都需要。
所以给了张永。
在司礼监的张永,闻听赐给他一尊宫阁,捂着脸哭泣很久,他在司礼监兢兢业业做事,皇爷是看在眼里的,这就知足了。
景泰朝出现诡异的情况。
以前都是在中枢,在皇帝跟前的大臣,功劳最大。
而在景泰朝,在地方的官员反而是功劳最大,在皇帝身边的,皇帝竟然灯下黑,经常性地看不到。
“诸卿,没得到奖励的,不要气馁,得到奖励的,再接再厉。”
朱祁钰缓缓道:“今年有大功者,按照名单,在老家当地塑碑立传,待百年之后,建庙供奉。”
“即便日后犯错,哪怕是抄家灭族之罪,此赏赐不收回,建立的雕塑不许破坏,大功就是大功,不会以过错而泯灭大功!”
这话掷地有声。
可说到朝臣心坎儿里了,皇帝经常翻小肠、找后账,给人很不安全感。
“朕提几个人,在济南,给朱英树立一座石碑,在汉城原址,给程信、罗绮树碑,在哈密,给陈友、寇深树碑,在汤州,给方瑛、陶成树碑。”
朝臣微微一愣,您就不考虑人家当地百姓的想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