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2 / 5)

有雄心壮志……但无能的批注。

这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成原本还是想要和赵匡胤,多介绍一下这仁宗朝的名臣,着重说一下大宋男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以及包拯包青天这些人的。

可这时候,听到了赵匡胤说的这话后。

倒是一下子失去了这方面的兴趣。

觉得在这个时候,给他说这些,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便闭了嘴。

包括宋仁宗时的那些文学艺术成就等诸多的事儿,也没提。

唐诗有唐朝的盛世做支撑,显得豪迈提气。

宋词有豪迈,有婉约,但是失去了一个强大国度的支撑,结合当时背景去看,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单薄。

甚至于是难受……

这个时候对赵匡胤说这些,确实并不太合适。

所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宋英宗身上。

“嘉祐八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

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

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

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

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

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

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

四月初四,赵曙生病。

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

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

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

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

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

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当时他这病,据说是忽然间就有些发了狂,还大呼小叫,胡言乱语。

并对曹太后多有顶撞。

揭其短处。

看似神志不清……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曹太后甚至于想要把他的皇帝位置给废了。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进行一番传说。

而后又对宋英宗赵曙进行了一番的劝说……

经过臣子们的居中调和,两宫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就在赵匡胤等着听,赵曙接下来做出一些什么比较看得过眼的事情时,结果接下来韩成所说出来的话,却令他又一次为之愣神。

“治平元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

曹太后撤帘还政。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

当时赵祯逝世已有十四个月。

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

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以王珪为首的人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

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

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

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

一时间,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

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

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曙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

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

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

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

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

交给了皇上一份。

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

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

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赵曙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赵曙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

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

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