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算是能力和成就最低的一个,最大的功绩也不过是在秦军的围攻下死守国都hd三年,而后说服楚、魏出兵,合理击退秦军而已。
相比之下,春申君为楚国开疆扩土,执政数十年;孟尝君虽然人品经常受到诟病,但能力是真的超强,曾经辗转齐、魏、秦三国为相,都作出了不小的成绩。当时他的封地薛甚至有着独立于各国之外无所属的地位。
至于信陵君,则像是一个完人。
他两次救赵退秦的功绩无可指摘,更兼品德高尚,声望之高堪称当世楷模。
六国合纵原本并不太被秦国放在心上,毕竟又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只需要等着它们自己内部崩溃就好。
但这一次虽然合纵盟国内部还是出现不少问题,却始终没有分崩离析,而且还真的让秦国君臣几番受惊,这一切皆是因为有信陵君居中协调的缘故。
所以,在秦国看来,合纵不是最大的威胁,信陵君才是。
尤其是在合纵眼看着要走向失败的时候,他竟然还能搞出来一个似模似样的三晋一体作战化实验,险些让晋国这个亡灵复生。
所以,当王翦察觉到自己或许有机会可以为秦国除去这个大威胁的时候,也是万分心动的。
与专心兵事的李牧不同,王翦在军事才能不弱于他的情况下,还有这较高的政治嗅觉。
如今秦国内部的情况他也看在眼里。
这一次战争秦国虽然赢了,但代价却是内部的矛盾被押后且膨胀了。
君权与相权之争,一个搞不好就会让秦国陷入天大的麻烦。
要是君王软弱一些也就罢了,前十年吕不韦这个丞相其实干得其实非常称职。他跟庄襄先王相处得就挺好,庄襄王身体柔弱多病,一般事务都交给吕不韦来处理。
但是秦王政不同,他年轻、有能力也有野心,并不甘心做一个像先王一样的国君。
大王和相国都极有能力,这对于秦国来说本该是双倍的惊喜,但很可惜,世事并不总能如人所愿。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人的争斗是免不了的。
这一次秦国之所以在战争前期如此被动,最大的原因就是合纵一方发起战争的时机正好卡在了大王准备跟相国摊牌的时候。
那个时候,秦国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军方各大将领则因为都不太愿意掺和这事选择外调,眼不见心不烦。
如此一来,才给了六国可乘之机。
但秦王和吕相的矛盾这一次虽然被外敌给压下,但不代表就没了,它迟早需要解决,而解决的时候免不了又是一番动荡。如果魏无忌不死,以他的战略眼光,下一次又趁着这种时机跳出来捣乱怎么办?
所以王翦下定决心,定要为秦国扫除隐患!
……
……
两个打着相同主意的人,就在河东之地展开了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激烈交锋。
一方是名满天下的信陵君,另一方则是秦国当前最闪亮的将星,这一场巅峰对决几乎吸引了全天下目光。
相比之下,前任楚王之子,现任楚王的弟弟公子负刍在国内的一些小动作就没什么人关心了。
但世事无绝对。
比如说阴阳家就有一支小队专门在盯着他。
当他派出手下乔装打扮离开郢都的时候,东皇太一立刻便得到了消息。
“终于开始行动了吗?”
他澹澹一笑,倒也不急着去跟,毕竟如果熊完真的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开的谜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等他把东西拿之后再下手。
半渡而击的话,万一自己不会接着解谜,岂不是尴尬?
所以东皇太一还是吩咐手下重点盯着负刍的动向,至于他派出去的那些手下,方便的话就跟一下,不方便就算了。
至于蚩曜,他这段时间倒是难得的忙碌起来。
因为秦楚之间的战事,巴蜀之地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平静被打破。
村庄、小镇,到处都是烽烟。
秦国因为多线作战兵力不够的原因,就地征发了很多民夫来帮忙保障后勤供给。
这个过程显然不会有多么温和,而且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后,很多家庭连维持自己的生计都很困难。
因此巴蜀两地眨眼间就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民。
他们有些是丈夫被抓走后,妻子带着孩子逃难;还有一些干脆就是为了逃避被抓壮丁带着全家人一起跑。
也幸亏巴蜀多山,秦军也没那么多功夫派人搜山寻找他们。
但是山上的环境毕竟恶劣,也不是谁都能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的。
于是更多的人其实在一直迁徙,用类似于打游击的方式躲避秦军的搜查。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有一些本地的大家族也在配合秦军清查人员流动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有人求到了蜀山。
巴蜀归秦这么些年,秦国对于蜀山的压制一直非常严格,再加上蜀山因为怀璧其罪的缘故一直被阴阳家觊觎,所以大长老也一直在退让,不愿意招惹更多的麻烦。
也正是因为这样堪称绥靖的作风,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