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了。曹操早就把王允弄一边去。让王允哪凉快哪呆着去了。就这样。曹操虽然明着动不了王允,可曹操暗地里,却早就把王允划归为了保皇一党。并把王允视为了自己在朝中的头号政敌。
不过虽然曹操对王允的提议加着小心,可曹操对王允的提议还是很感兴趣的。不为别的,只因为王允说实在是有道理。虽然以曹操对孔融为人的了解。曹操敢断定孔融,绝对不会违抗圣旨的。可毕竟曹操和孔融也好几年没见了,而且孔融身为清流的表率,那也是不争得事实。‘座下客常满,杯中酒不空。’那也是大伙对孔融的一致评价。若是孔融真的不乐意来许都为官,孔融虽不敢违抗圣旨,可孔融挂冠而走。那也不见得是孔融做不出来的事。而且若是孔融真的这样做,不仅不会对孔融的名声有任何的影响。而且还会使世人称赞孔融清高。另外对曹操的名声。那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曹操想的透彻。不禁暗出一阵冷汗,觉得自己办事鲁莽、草率了。当下曹操恭声向王允询问道:“不知太傅大人欲意举荐何人?”程昱在一旁看到这种情况,暗赞曹操办事务实。没有因为提议是政敌提出来的,就什么也不听得盖不采纳。
王允还是一幅谦逊的样子说道:“孔融有一忘年好友。姓祢名衡字正平。此二人交情深厚。祢衡曾称孔融为‘仲尼不死’;而孔融也称祢衡为‘颜回复生’。且祢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诸子百家无有不精。三教九流无有不晓。若丞相得此人说之,孔融断无不来之理。”
曹操点了点头。祢衡这个人的名声,曹操也略有耳闻。好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文人。但是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尤其是这个祢衡,还是王允保荐的。曹操怎么也得见上一面。看看能不能为我所用。曹操才能放心的。故此曹操对王允说道:“有劳太傅大人费心了。明日你可使祢衡至我府上一见。”
早朝散去。王允回到府上就叫人把祢衡找来了。王允先把自己在朝上,保举祢衡的事和祢衡一说。随后王允语重心长的对祢衡说道:“汉室衰微。权臣当道。实需尔等栋梁匡扶。明日尔到丞相府上,务必小心留意,留有用之身报效国家。”祢衡唯唯而退。
王允会如此说那是想当然的。王允想的是为国举贤,为自己在朝中添一个帮手,在曹操的手下按一个钉子。所以王允才会暗示祢衡,权臣当道。而祢衡的作用就是要报效国家。可是王允又老奸巨滑,在这种政治斗争中,王允又不想给曹操,落下什么把柄。所以王允说的也比较隐晦,更没有明确的指点祢衡该怎么办。
就是这个疏忽导致了后来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曹操只记得祢衡是一个有点名气的文人,为了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所以才答应让王允举荐他的!而王允则是之知道,祢衡很有文采,又是孔融的至交好友,所以值得自己举荐!但是他们都不清楚祢衡的真正为人,也不清楚祢衡的性格如何!他们只是按照这个时代,对文人的一贯看法,去看待这个祢衡的,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这个祢衡和一般的文人还真的有点不一样,所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