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人元某,在这份乐平月报上的名字不详,于去年十月间来到并州务工。 他先是效力于并州农具集中生产地,因为出色的计算水平得到了此地管事校尉的认可,便得到了前往乐平科学院进修珠算的资格。 正逢新帝于长安登基,他便得到了随同灵台丞前往长安,协助灵台修缮工作的资格。 随后因在灵台表现出众,转入新开的弘文馆中负责文书记录工作。 在记录弘文馆中往来人士的言谈记录中,他又因记录详实,无有缺漏,得到了乐平侯的高度赞扬,被举荐给弘文馆馆主之一的大鸿胪陈元方作为弟子和助手。 在得到了这样的擢拔器重后,元某依然踏实诚恳,于苦修进学之余成为了乐平侯训导兖州乔氏的对照案例,被予以未来股肱之臣的评价。 也不知道这个文稿到底是谁写的,在这篇记叙性文字的最后,还不忘做出了一句补充—— 今天看到或者听到这份乐平月报的你,还可能只是一个前来并州谋生的小小匠人,但这不重要,上到长安朝廷下到并州,都严格遵循着唯才是举的标准,更给人提供着数种进学的途径,所以明天的你,可能就能成为大汉栋梁。 这可真是好一个励志的典型! 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黔首到九卿弟子的飞跃! 但别人听到这个,可能还得感慨一句并州真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连在一个小小的打工地方都能出现这样的人才,袁绍却不会。 他直接叫停了这个念报的随从,当即从软塌上坐了起来。 才跟他商讨完豫州战局的那些谋臣也都被他一股脑地叫了回来,连刚准备和高干一道前往陈留的沮授也不例外。 这些人回返到厅堂上后,就看见袁绍手里抓着一份乐平月报,在屋中来回踱步。 等到人都来齐了之后,他又来回走动了两趟,摆出了一副遇到格外不能理解之事的表情,又犹豫了片刻,这才将自己手中的乐平月报先朝着沮授递了出去,伸手指向了写着元某人升迁过程的那一页。 他问道:“公与,要你看来,这个升迁之人是元皓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显然不像是乔琰在用一个并不存在的杂谈来对他表达阴阳怪气,用来说在冀州不能得到重用的人到了并州地界,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翘楚俊才。 若真是个虚假小故事的话,她就不可能让人在月报之中,将对方拜师陈纪这样的事情都给说了个明白。 所以现在在长安城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元姓的冀州人,也有着在月报中所记载的升迁过程。 但这个故事如若为真的话,袁绍感觉……自己很难不将其联想到田丰的身上。 田丰是什么时候前往并州的?去年十月。 田丰所用的假身份是什么姓氏?姓元。 那这可真是太巧了啊! 袁绍绝不愿意相信,在并州随便抓出个乡野村夫来,都能有轻易 高升, 甚至拜师于大儒的本事。 最大的可能, 还是他原本就有这样的本事,只不过是在之前先做出了藏拙而已。 而这个人,还真有极大的可能,就是田丰! 见沮授已经将那份月报递交到了下一个人的手中,脸上也流露出了几分思忖之色,袁绍开口说道:“这报上还说,这位出身冀州的元某人年纪在四十岁上下,所以年纪的长幼并不影响做出一番事业。四十岁,这是不是也是田元皓的年纪?” 袁绍一边说,一边觉得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 他可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被他以为是在并州偷师被人发现的田丰,并没有像他所猜测的那样落到性命不保的地步,恰恰相反,他如同这月报中所写的那样,一步步地升到了弘文馆中得力助手,大儒陈纪的学生这样的位置。 那么想来他得到了乔琰青眼的说法,大概率也是个事实。 这天下怎么会有这么滑稽的事情? 亏他昨日还在跟下属说,安排田丰去并州探查的事情,是他做出的一个错误判断。 即便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田丰已经遭遇不测,袁绍也必定会善待他的家人。 结果田丰还给他的结果,是他已经快一步步混出长安官员身份了。 袁绍额角的青筋跳了跳,就听到沮授回道:“这听起来确实像是元皓。” 能对上的消息并不只有一处,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巧合。 “不过……”沮授话锋一转,说道:“明公且先不要这么着急。” 沮授将袁绍的表情看得清楚,也大概能猜到袁绍此刻心中所想。 他无